一项大型现实世界注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溶解纤维蛋白治疗后行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经桡动脉入路出血风险显著低于传统的经股动脉入路,但是经桡动脉入路患者比例不足15%。然而,经桡动脉入路的补救性PCI与全因死亡率降低无相关性,这一结果与其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试验结果不同。该研究在年12月21日发表于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s。
风险治疗悖论
该研究分析来自国家心血管数据注册(NCDR)导管PCI注册研究的例溶解纤维蛋白治疗后进行补救性PIC的患者。尽管存在出血的风险,85.8%的患者接受经股动脉入路,14.2%接受经桡动脉。经桡动脉患者术前预测出血风险评分低于经股动脉,一项结果强调“风险治疗悖论”。
NCDR分析显示,经桡动脉的补救性PCI出血比经股动脉少33%。经桡动脉患者未校正出血发生率为6.9%,经股动脉为12.0%。整体而言,经桡动脉PCI输血、血管并发症、入路出血事件和血肿较少,腹膜后出血也较少。两种入路患者死亡率无差异(oddsratio0.81;95%CI0.53-1.25)。
先前包括RIVAL在内的试验结果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降低STEMI患者的死亡率,主要原因是可减少出血。这些试验入组直接PCI患者,而该NCDR分析入组溶解纤维蛋白治疗后的补救性PCI患者。该NCDR分析排除需要经股动脉血液动力学支持的高危患者。
该试验经桡动脉入路死亡率和经股动脉入路分别为1.7%vs2.6%,低于预期值。该试验排除需要血液动力学支持的危重症患者也是合理的,因为这会影响经桡动脉入路的死亡率。
“伪造”终点
经桡动脉组PCI胃肠出血显著减少,胃肠出血是“伪造终点”,这是意料之外的。伪造终点作为方法学,排除潜在混杂因素。尽管倾向匹配分析会校正多种变量,但是很难排除出血倾向。绕回风险治疗悖论,经股动脉入路的患者更虚弱,无论哪种入路先出血的风险都比较大。胃肠出血减少或可影响该试验结果,但是只有进行进一步分析消除偏见才是最严谨的试验态度。
高级研究者JayGiri(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erelmanSchoolofMedicinePhiladelphia)表示:“在美国,经桡动脉的使用率仅为15%很让人吃惊,STEMI患者很少应用桡动脉入路作为避免出血的策略。行补救性PCI的病例更少,主要因为大量的医疗资源用于建立介入治疗前护理系统。大约7%~10%的STEMI患者应用溶解纤维蛋白治疗。当前每年STEMI数量大约为~,数量并不少。”
专家表示,该试验再一次证实经桡动脉作为最高危患者避免出血策略未被充分利用。经桡动脉入路PCI在美国STEMI患者中几乎不使用,主要原因是术者培训不足,尤其是患者流量较少的医疗中心,还有就是出血未作为不良结果的独立预测因素。
译自:TCTMD
翻译:Ada
转载请注明“医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