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目前已被批准用于中、高手术风险或不能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而且很可能被逐步用于低手术风险患者。在最近以在线方式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上,来自浙江大医院的王建安教授就“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国内现状及展望”话题进行了报告,概述了近年来国内TAVR领域的进展与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心脏瓣膜病现状
CCIFONLINE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病率急剧增加。数据显示,患者一旦发展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2年生存率仅为50%左右,且预后更差。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传统开胸换瓣手术以及经导管换瓣术。由于瓣膜的机械性损伤不可逆,针对瓣膜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外科手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不错选择。但传统开胸换瓣手术存在创伤大、风险高、恢复慢、部分患者无法耐受的弊端。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凭借创伤小、恢复快、不留疤等显著优势逐渐崭露头角。目前我国存在庞大的未被治疗的主动脉狭窄人群,据估计,年国内TAVR适用人群将达到万例。TAVR国内现状
CCIFONLINE
自年10月3日医院葛均波院士成功完成国内首例TAVR术至今,中国大陆已完成近4,例TAVR手术。其中,超过70%的患者为经股动脉途径,其余采取经心尖及其他血管入路。TAVR瓣膜种类丰富,包括自膨胀式(CoreValve、VenusA、VitaFlow、J-Valve、TaurusOne)、球囊扩张式(EdwardsSapienXT、Sapien3)及机械扩张式(Lotus)。目前中国人群行TAVR术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解剖学结构复杂,中国TAVR患者中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比例较高,王建安教授所在中心约36%,远高于西方人群,其中Type0型二叶瓣比例较高,中国大陆约54%,同时患者往往合并严重钙化;
器械挑战,目前仍没有已上市的可回收、可重新定位的人工瓣膜装置,器械价格昂贵;
患者及家属意愿,期望侵入性更小甚至零侵入性的治疗手段,因患者高龄或家庭经济原因不能接受TAVR或SAVR手术的人群比例高;
心脏团队的建立及培训、社区基层医生的培训、患者教育等相对缺乏。严重瓣膜钙化、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是我国TAVR手术操作过程中需面临的巨大挑战。针对我国TAVR人群特殊解剖学结构,TAVR创新主要集中在器械创新及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最典型的案例是“杭州方案”。如何进行TAVR术前评估及选择适合的瓣膜尺寸,始终是TAVR领域的难点与热点。对于主动脉瓣叶钙化重、瓣叶增厚明显及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基于瓣环的尺寸选择策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实践发现,对钙化严重的二叶瓣患者,评估“瓣上结构”的作用对于瓣膜尺寸的选择至关重要。尤其是伴有严重钙化的二叶瓣患者,在瓣膜植入前的球囊预扩张时有明显的“腰征”,这说明瓣膜植入后真正受力的部位在主动脉瓣环上方,而非传统认为的瓣环,因此对于此类患者评估瓣环上结构的作用对于瓣膜的尺寸选择至关重要。
王建安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杭州方案”——即“基于瓣环上结构的瓣膜尺寸选择策略”理论,此方案的建立,实现了“瓣环理论”至“瓣环上理论”的突破,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相对于“瓣环理论”,“瓣环上理论”具有以下特点:根据球囊评估瓣环上结构;
根据瓣环上结构选择瓣膜尺寸;
适度高位释放;
较少的瓣周漏;
较低的起搏器植入率。
不同研究间比较发现,与常规方法相比,采用此方法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概率、中度及以上瓣周漏比例下降,且30d死亡率、起搏器植入率和瓣周漏发生率有明显的优势。
此外,我国在器械研发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VenusA,经心尖途径的JValve,以及可自动释放、裙边设计的VitaFlowI已经获得CFDA的批准并商业化应用。VitaFlowII正在进行临床试验,TaurusOne正在等待CFDA审批。VenusA瓣膜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自膨胀瓣膜,专门针对中国主动脉瓣膜狭窄患者的特点,具有更强的径向支撑力,在全球同类产品中更适合中国患者,这也是迄今第一个在进口同类产品之前获批的中国制造的心血管疾病创新器械。
但是,第一代瓣膜存在着不可回收、不可重新定位的缺点,一定程度上影响着TAVR技术的推广普及。成功研发的第二代可回收、可精准定位的VenusAplus瓣膜不改变VenusA瓣膜径向支撑力强的特点,仅仅对输送系统进行改进,增加可回收功能,如虎添翼。目前,还未上市的VenusAplus系统已积累一定的临床数据,临床显示器械总的并发症较少。相当于2.5代的全球最新VenusAPilot瓣膜,是中国第一例可回收、可重新定位、可调弯瓣膜。年9月23日在浙江大医院完成第一例人体试验。TAVR未来展望
CCIFONLINE
国内TAVR术尚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TAVR技术已被批准用于中、高手术风险或不能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未来其适应证可进一步拓展,例如低龄、无症状性主动脉狭窄。瓣膜的耐久性是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