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血管堵多少就需要干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近20年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威胁。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就是供应“人体发动机”—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重度硬化狭窄,大家都知道在这种情况需要放置支架挽救生命。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疾病,除了供应心脏的血管会出问题,供应其他器官的血管也会出现狭窄,甚至闭塞,导致严重的疾病,如脑梗塞、肾缺血、肠缺血、下肢缺血、糖尿病足等,大家也许对这些部位血管问题还不甚了解,不清楚在这些血管发生重度狭窄时球囊扩张或放置支架还可以预防治疗脑梗塞、肾衰竭、肠坏死、截肢等。那么,人身上的重要血管堵多少就需要干预呢?

一.血管为什么会发生堵塞?

血管就像家里的自来水管,使用时间越久,水管壁越容易发生水垢挂壁。引起管道堵塞的“水垢”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衰老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再加上“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吸烟,斑块逐渐在血管壁上沉积,由小到大,经历“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直至“复合病变不稳定斑块”,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血管逐渐发生老化堵塞。血管堵塞会导致相应的器官缺血功能衰竭,比如脑缺血、肾衰竭、下肢缺血等,斑块还可能脱落导致远端器官栓塞,比如脑梗死、肠缺血坏死,此外,有些血管堵塞还会导致全身性病变,比如肾动脉狭窄可能会导致高血压等。

二、血管堵多少就需要干预

俗话说,“血管的寿命决定人的寿命”,血管是人体的能量管道,血管发生堵塞,导致营养输送功能受损,就应该及时治疗,下肢的血管血管堵塞到什么程度就需要干预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供应下肢的血管,包括腹主动脉、髂动脉、下肢动脉出现硬化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肢缺血症状,如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发凉、麻木等症状,严重时导致下肢缺血坏死甚至截肢。如果合并糖尿病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更加容易出现肢体坏死,导致严重的“糖尿病足”,是老人截肢的最主要原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常表现为发凉、麻木,腿部肌肉会出现痉挛,俗称“抽筋”,由于这些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很容易与其他病混淆,所以常会被病人误认为是老年人缺钙或是腰椎病,误诊误治,延误了自己的病情。

如果病变继续发展,就会出现跛行症状。医生把这种疾病引起的跛行称为“间歇性跛行”,特点是在行走约数百米至数十米后,出现下肢疼痛,通常表现为小腿肌肉的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它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继续活动疼痛可以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需及时治疗。

如果出现跛行症状仍没有诊治,病变继续恶化,就会出现“静息痛”,患者即使在不运动的时候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更重,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这个阶段患者必须赶紧治疗,否则就会进入疾病晚期。

进入晚期后,脚上即使破了一点也非常不容易愈合,下肢逐渐出现坏死,最终只能截去坏死肢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从上述的描述可以看出,供应下肢的血管出现堵塞的治疗指针除了动脉的狭窄程度之外,很重要的是患者的症状,如果出现临床症状,合并动脉重度狭窄甚至闭塞,一定要尽快治疗,特别是严重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溃疡,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酿成截肢的恶果。而临床症状不显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或糖尿病足,可先采取保守治疗。

下肢不同部位血管出现问题治理的策略不尽相同。腹主动脉和髂动脉的狭窄、闭塞主要主要通过支架治疗来解决,这些部位的血流快,支架通畅率高,支架治疗效果好,疗效持久。

腹股沟以下的下肢动脉,比如股浅动脉、膝以下动脉狭窄、闭塞,动脉原始直径较细,发生病变截肢率高,治疗理念近两年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提倡在腹股沟以下部位尽可能采取“无支架理念”的药物涂层球囊扩张狭窄或者闭塞的血管,减少植入支架,药涂球囊在扩张病变的同时将药物涂布在病变血管内壁上,抑制血管内膜增生,提高了血管通畅率。合适的病例中可联合应用“抽栓”、“斑块旋切”等技术微创切除斑块,进一步增加通畅率。

下肢股浅动脉闭塞,经过逐级扩张病变后,药涂球囊扩张狭窄部位,恢复血管通畅。

三、血管堵塞开通后如何预防复发

血管疾病是一种老年性疾病,随着预期寿命延长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血管疾病患者需要植入支架修复血管、改善器官功能、延长寿命,但植入支架绝非一劳永逸,动脉硬化仍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进展,无论支架部位还是其它部位的血管都有可能会再次出现硬化狭窄。

首先,要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监测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吸烟也是导致血管病变的“杀手”。有吸烟习惯的人要下决心戒烟。

很多人治疗后不敢活动,其实完全不必要顾虑,正常的活动不会影响手术部位的血管。而且,我们还鼓励适当锻炼身体。如下肢闭塞血管开通以后,病人一定要行走锻炼,这样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液瘀滞形成血栓,也有利于抑制动脉硬化进展,维持血管通畅。

遵循医嘱规律复查,是抑制动脉硬化进展和减少闭塞复发的重要因素。手术后要定期来门诊复查,通过一些检查来判断原堵塞部位或其它部位血管有无病变,以便尽早解决。

最后就是药物的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延缓动脉硬化进展,手术后一般都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降脂药物(如他汀类),目的就是减少血栓的形成,稳定动脉硬化斑块。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监测和指导下服用。

最后提醒大家,出现血管疾病不要讳疾忌医,而要和血管外科医生一起合理应对,及时保养血管,延长寿命,维护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jbjj/10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