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三伏天是中国农历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它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气温节节攀高,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时值三伏天,酷暑难当,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李大叔来自山东济宁,今年64岁。大约五年前,大叔就一直感觉有些头晕。但是那时候没有引起太大重视,以为年老了必然要犯些毛病,正常现象。没想到就此埋下了祸根。
起初,李大叔就这么晕晕乎乎的过活,倒也无甚大碍。但是过了大约三年,他的头晕有些加重,甚至出现头痛,持续不能缓解,还伴有右侧肢体无力。家人赶紧医院,经检查诊断为脑梗死。医院给予输液保守治疗,经过十几天的治疗,李大叔有所好转,便出院回家静养。
但其实,经过那次治疗,李大叔只是有所好转,并未完全除根。出院后,李大叔还是一直头晕,不过倒并不严重。这样又过了两年,年11月底,李大叔突然高血压,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头晕加重。家人送李大叔去了医院,头部CTA检查显示双侧颈动脉狭窄,左侧狭窄率达到70%-99%,情况非常严重。而医院却并没有把握治疗,医院。
李大叔的女儿开始在网上查找,了解到周育平周主任对治疗心脑血管这一块非常专业。“看到网上周主任有很多的成功案例,还有视频,我们觉得特别专业。”他们在网上预约了周育平主任的专家号。
年12月6日,家人陪同李大叔见到了周主任。“经过面诊,听周主任说了之后,我和我爸就觉得挺有信心,周主任讲地特别专业透彻。”
由于李大叔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了,所以周主任决定先手术后用中药调理。12月13日,李大叔的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经过调理,李大叔的身体逐渐恢复,症状有了很大缓解。“手术之后我爸他自己就感觉头脑清醒,不像以前那么晕晕乎乎的了。身体也轻松了,胳膊腿脚感觉也比以前有劲多了,走起路来都精神了。这个手术效果我们特别满意。”李大叔的女儿说。
周主任有话说:
颈动脉狭窄在中老年人群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由于血管狭窄、血流不畅,可能造成脑缺血甚至脑梗塞。对于向李大叔这种重度狭窄患者,采用先手术后中药调理的方式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中医上讲“血随气行”,气虚则血行不畅,所以术后调理要用益气升陷的方子进行调理。
那么,怎么预防夏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呢?
中医经典方剂生脉饮:祛暑邪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要组成,有益气,养阴生津的功效最早出自唐代《千金方》,至今已有多年的使用历史;孙思邈《千金方》记载:“脉为血之道,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本方以补气而使血道充盈,脉气以复,故名生脉饮。”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用法:取人参5克,清热滋阴的麦冬5克,五味子5克;把人参、麦冬、五味子放到杯子里用开水焖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喝焖出来的水即可。
方解:本方中,人参是补气的,麦冬清热滋阴,五味子是酸味的,中药里酸味的药都有收敛的作用,可以收敛被汗耗散的心气,在“开源”的同时“节流”,起到敛气、敛津的作用;所以此方尤其适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的人群,症状表现为大汗淋漓后,上气不接下气;同时,对于气虚体质、容易出汗、容易疲劳、有气无力的人,“心脉饮”也是夏天最适合吃的补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