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也要警惕椎动脉起始部狭窄

典型病例

柳伯伯今年75岁,高血压2年,未监测血压,未正规服药。2年来时常头晕,昏昏沉沉,偶有行走不稳,踩棉花感,每次持续数分钟后缓解,每日发作约2-3次,每次持续数分钟后缓解,无双眼视物不清,无视物旋转及视物成双,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家属几经打听,陪着刘伯伯柳到清华大学医院住院治疗。

入院后,医师仔细检查发现柳伯伯属于左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柳伯伯先天右侧椎动脉狭窄,全靠优势的左侧椎动脉后循环,左侧的狭窄造成了2年来频繁的后循环缺血发作。在血管外科行支架治疗之后,柳伯伯头晕症状消失,顺利出院。

什么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

颈部有4条主要的供血动脉,左右颈动脉、左右椎动脉,前者供应前方大脑的前循环、后者供应后方大脑的后循环。椎动脉起始部(vertebralarteryorigin,VAO)由于血流动力学紊乱等原因是最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普通人群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ertebralarteryoriginstenosis,VAOS)的发生率为12.7%,在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有超过50%的患者有VAOS。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25%~40%,9%~33%的后循环缺血性的患者有VAOS或者闭塞。由于椎-基底动脉供应脑干等生命中枢,一旦发生后循环脑梗塞,猝死风险极大,脑梗后存活患者,5年期间,有VAOS患者的生存率为67%,而无VAOS的患者生存率为89%。

椎动脉起始处狭窄的临床表现

椎动脉狭窄引起的后循环缺血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复视、双眼视物不清、偏盲、短暂意识丧失、行走不稳或跌倒、恶心和呕吐等。头晕的患者不能忽略这一个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

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综合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椎动脉起始处狭窄有哪些危险因素

椎动脉起始处狭窄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颈部表现,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肥胖、高龄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精神紧张、缺乏运动)等。这些危险因素同时容易造成冠状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等重要血管疾病,同时需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hlcs/9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