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护理一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个案

有谁了解杏仁粉治皮肤病吗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changshijijin/53917.html
一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个案护理

part.1颈动脉狭窄相关知识

流行病学

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脑卒中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比中最重要的原因,成为中国男性与女性的首位死因。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占80%左右,其中25%-30%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40-64岁的劳动力人群占50%左右,而且危险因素的控制率在我国很低。

定义

1.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既往6个月内无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卒中或其他相关神经症状,只有头晕或轻度头痛的临床表现。

2.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既往6个月内有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一过性黑朦、患侧颅内血管导致的轻度或非致残性卒中等临床症状中一项或多项的颈动脉窄。

诊断与临床表现

1.诊断

颈动脉狭窄必须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特殊检查的结合来确立。

2.临床表现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侧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短暂性单眼黑矒或视野缺失、构音障碍、中枢性言语障碍、失语、肢体笨拙或偏瘫、肢体麻木,大多数在数分钟内就可恢复。(2)缺血性脑卒中: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脑神经损伤,昏迷等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特征。(3)其它脑缺血症状:患者有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可表现为思维模糊、体位性眩晕、双眼失明、共济失调、头晕眩晕等症状。脑动脉灌注不足往往在突然改变体位时发生。

辅助检查

1.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根据血管造影颈动脉内径缩小程度将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分为4级:1轻度狭窄:30%2中度狭窄:30%-69%3重度狭窄:70%-99%4完全闭塞2.超声检查:目前作为筛查的首选方法。3.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4.CTA是术前常用的无创式诊断方式随着机器性能,提高和软件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DSA5.DSA是目前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颅内活动性栓塞的主要诊断方法。

治疗

1.有创治疗(1)CEA(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CAS(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2.非手术治疗(1)降压药物治疗(2)糖尿病药物治疗(3)降脂药物治疗(4)戒烟(5)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part.2病例介绍

病历资料

1.患者:邵xx2.性别:男3.年龄:84岁4.入院日期:-05-20

5.现病史:突发反应迟钝、无言语两次,门诊拟“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收住我科。6.既往史:单侧肾脏切除史50余年,舌癌及左侧下颌骨切除术18年,-04-07曾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7.个人史:无特殊8.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体征

术前CT

术后CT

part.3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part.4讨论与小结

讨论

床上活动

1.深呼吸,有效咳嗽2.踝泵运动3.搭桥运动4.抗阻力运动5.双手上举运动

反复唾液吞咽测试(高龄患者)

方法:坐位或半坐位,快速反复吞咽,观察30s内吞咽的次数和喉上抬幅度。(可入约1ml水后让其吞咽)

结果:高龄(80岁以上)患者≥3次;中老(50岁以上)年≥5次,为正常。喉上下移动小于2cm,异常。意识障碍或认知障碍患者可在口腔和咽部做冷刺激,观察吞咽情况和吞咽启动所需时间。

1.进食体位

评价用哪种姿势进食较容易,并能减轻或消除误吸症状。体力较佳者,应尽量采取自然的坐位姿势;体力较弱者,可采取半卧位,头部确保维持在30度以上。在这些体位下,可选择低头、头旋转、侧头、仰头等姿势进食。

2.食物性状

根据患者饮食特点及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易被患者接受的食物,尤其要注意南方人喜稻米,北方人爱面食的饮食习惯。

对准备期差的患者不能食肉或其他固体物,宜采用最易吞咽的食物,如:胶冻样食物。密度均匀,宜粘而不易松散,容易在口腔内移动,通过咽及食道时易变形,不在粘膜上残留又不易出现误咽,如菜泥、果冻、蛋羹、浓汤。

食物的形态应根据摄食-吞咽障碍的程度。对昏睡、嗜睡、或吞咽能力中度以下者,给予易于吞咽的流质饮食,如鲜牛奶、蔬菜汁和果汁等。随着吞咽功能的改善及体能的恢复,将食物做成冻状、粥状(增稠剂),并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等。颜色鲜、香味浓、味道美,利于食用及消化。

3.吞咽方式

空吞咽与交互吞咽

当咽部已有食物残留时,如继续进食,则残留积累增多,容易引起误咽。因此,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反复作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亦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极少量水(1ml~2ml),这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称为“交互吞咽”。

其他方式

对舌肌运动麻痹致搅拌失灵,不能将食物向咽部推动,但吞咽反射仍保留,可将食团送至患者舌根部,随之用匙轻压舌部一下,引起吞咽反射将食物咽下。嘱病人注意力要全部集中于吞咽,而不是咀嚼。

———完———

作者:邵长伟老师

排版:尹皓然、刘雅

审稿:曹红、李世清

审核:许彬、于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hlcs/117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