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整个世界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下,全球的医务工作者都必须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完成常规的临床工作,医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近期发表在欧洲心脏病学杂志子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新冠疫情对英国心血管介入治疗及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影响,结果显示年3月至5月期间纳入分析的所有类型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或心血管外科手术量较及年同期均出现了大幅下降,估计至少名需要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因新冠疫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类型的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中,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受到的影响最小,手术量下降幅度仅为10.6%。推测这一现象与以下因素有关:(1)已出现临床症状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死亡风险高,治疗需求迫切,TAVR是一项救命的技术;(2)TAVR具有微创、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势,不会挤占用于治疗新冠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资源;(3)随着TAVR技术日益成熟及在外科低危患者中证据的积累,适应证进一步拓宽,手术量本来正处于增长期。可能正是因为具有上述属性,TAVR及其他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在新冠疫情严重的年仍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1全风险人群TAVR治疗时代全面开启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近期评选出了年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十大重磅试验,其中PARTNER3研究(2年随访结果)位居首位。PARTNER3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共计例外科手术风险低危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1随机分组,分别使用球扩式瓣膜进行经股动脉入路TAVR或接受SAVR。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死亡、卒中或再次入院所构成的复合终点。所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3岁,平均STS风险评分为1.9%。年3月ACC学术年会上公布的1年随访结果显示,TAVR组主要终点事件率显著低于SAVR治疗组(8.5%vs15.1%),满足优效性标准(HR,0.54;95%CI,0.37-0.79;P=0.)。同时,TAVR治疗组术后30天卒中、卒中或死亡、新发房颤事件率更低,平均住院时长更短(3天vs7天)。此外,主要血管并发症、永久起搏器置入及中度以上瓣周反流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对于低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就术后1年结果而言,使用球扩式瓣膜进行TAVR治疗显著优于SAVR。年ACC学术年会上公布了PARTNER3研究的2年随访数据,结果显示TAVR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仍低于SAVR组(11.5%vs17.4%,P0.)。两组的死亡和卒中复合终点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3.0%vs3.8%,P=0.47),TAVR组在主要终点方面的优效性主要来自于更低的再入院率(8.5%vs12.5%,P=0.)。在其他次要终点方面,TAVR组和SAVR组相比2年内永久起搏器植入率未见明显差异(8.5%vs6.3%,P=0.19),2年内新发房颤更少(7.9%vs41.8%,P0.),但新发LBBB(24.4%vs9.4%,P0.)和瓣膜血栓(2.6%vs0.7%,P=0.02)的发生率更高。从2年随访结果来看,TAVR在主要终点方面仍然优于SAVR,但瓣膜血栓、新发LBBB等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以及TAVR瓣膜的长期耐久性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由于年轻且低危的患者预期寿命更长,长期结局显得尤为重要。PARTNER研究将会进行长达10年的随访,其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临床证据的积累也推动了指南的更新。年12月ACC与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了《版ACC/AHA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其中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无疑是新版指南中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