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首都医科医院医院心脏内外科团队汇报了一种国产微创瓣膜对病情严重的单纯主动脉瓣反流(PAR)患者的治疗效果。
刘巍教授在ESC会议现场。重要结果
该研究回顾性地分析了年6月至年6月在该院接受J-Valve瓣膜治疗的严重PAR患者(STS评分为6.3±1.8,平均年龄76.4±5.2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对比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其基线和随访特征。根据VARC-2定义报告30天死亡。 共计入选6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经心尖TAVR,其中61例成功置入J-Valve(96.83%)。2例患者出现瓣膜移位,1例患者成功置入另一枚J-Valve,并将移位的瓣膜置于降主动脉中。另有一例患者转外科紧急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在J-Valve置入后,1例患者由于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而转外科手术。 患者的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平均为29.3±15.30小时。术后30天内6例(9.5%)患者死亡,其中2例死于急性心力衰竭,4例死于感染。在住院期间,1例患者出现卒中(TIA),无围术期心肌梗死。5例(7.9%)患者出现出血并发症,2例(3.2%)患者行起搏器置入。术后4例(6.3%)患者出现轻中度瓣周反流,1例(1.6%)中重度瓣周反流。背景信息
近年来,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方兴未艾,在美国已经批准作为手术低风险患者的适应证。TAVR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目前大型医学中心均已能开展。不过,我国开展的TAVR总数量仍然不多,原因可能是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病率在中国仅有5%,而严重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数量是前者的3倍,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手术风险高而失去治疗机会。 我国自主开发的J-Valve瓣膜是专门为主动脉瓣反流而研制的微创瓣膜,获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认证。该瓣膜是具有特定的定位和锚定系统,使瓣膜能够固定在主动脉窦,使得该装置可用于单纯反流而没有钙化的患者。自年起,首都医科医院周玉杰教授带领的瓣膜病团队,携手心外科孟旭/张海波教授团队、来永强教授团队、孙立忠/朱俊明/刘永明教授团队,开展了60余例严重PAR患者的TAVR治疗,效果良好,居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