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每每和朋友们聚会,我都强迫症似的向大家安利自己当前的主要工作——采用介入手段治疗急性脑梗死或进行预防治疗,简单说就是“紧急取血栓+上支架预防”。
我想,这样的饭局科普,应该有些作用,至少让朋友们都知道了脑血管病紧急救治的必要性。其实,与很多朋友的结识,缘起于其父母、亲朋罹患的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又被称为脑中风或脑卒中,或者“脑”字也不要了,直接称为:卒中(应该念作cùzhòng,“醋重”,stroke)。我们的老前辈粟秀初教授认为这样缩略不严谨,因为还有脊髓卒中和其他脏器的卒中,应该把“脑”字补回来。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都是第一位的,再加上心血管疾病,绝对是疾病谱里的巨无霸。
虽然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都有一些不同的亚型,但是二者的主要亚型的病理机制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年一个老概念——ASCVD再次登上AHA指南的标题。ASCVD是AtheroscleroticCardiovascularDisease的首字母缩写,中文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这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疾病谱,年把缺血性脑血管病和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加进去了。所以,西医开始实施“脑心同治”也顺理成章了。而中医里脑心同治的观点则更为“悠久”,感兴趣的看官可以自行百度。
ASCVD的病因与高胆固醇血症密切相关。目前的主流观点是:预防为主,生活方式干预为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aspirin,A),他汀治疗(statin,S)、降压治疗(anti-hypertention,A),简称为ASA治疗,是预防ASCVD的三大基石。
但是......
很多人已经罹患了ASCVD了,怎么办呢?轻度患者,继续ASA治疗。中、重度患者必要时需要介入治疗。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一个同时有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脉狭窄的患者,手术谁来做?医院分科很细,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归神经内、外科治疗,冠脉狭窄归心内科处理。所以患者往往需要两次手术,甚至需要两次住院。医院的科室职能可以多一些,但却缺乏相应的技术基础。。
年12月,在神经介入年会上,中国卒中学会会长赵继宗院士再次重申了脑心同治的话题。他从病例出发,探讨了脑心同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通过描述一次神经科医生和心内科医生的辩论,抛出了一个类似的疑问:卒中介入谁来做?
看来,这个问题国际上也有争论。其实,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多学科协作才是真正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举措。年,一位患者来就诊,表现为TIA和间歇性跛行。造影显示: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双侧髂外动脉高度狭窄。我们和介入放射科医生实施了联合手术,一台手术解决的患者的两个问题。从那时起,我就在想,应该建立一种介入医生的多学科协作机制,争取让患者一次住院、一次手术就解决相关的问题。
试想一下,患者上了台,心脏的问题请心内科医生解决,颅内外血管的问题请神经内科的医生解决,多好啊,不行吗?当然行!医院就建立了脑心同治病房,具体大家可以参看一篇对医院吉训明副院长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