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疾病有哪些疾病与体征

周围血管疾病是指发生于心、脑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可分为动脉病和静脉病。动脉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栓塞、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瘤等,另外还包括肢端动脉舒缩功能紊乱疾病,如雷诺病(症)、红斑性肢痛症等;静脉病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曲张等。

中医学称周围血管为“筋脉”“脉管”,故将周围血管疾病统称为“脉管病”。

1.疼痛肢体疼痛是周围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间歇性疼痛、持续性疼痛(静息痛)。其主要原因有动脉供血不足、静脉回流障碍、血液循环异常等。

(1)间歇性疼痛主要有运动性疼痛,是指伴随运动所出现的不适症状,包括供血不足部位所出现的怠倦、钝痛、紧张或压迫感、痉挛性疼痛或锐痛。发生于下肢的运动性疼痛又称为间歇性跛行,表现为病人在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后,下肢的某个部位出现酸胀感及痉挛感,迫使病人停步,休息1~5分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次行走又出现同样的症状。一般来讲,持续行走的距离越短,病情越严重。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距离称为跛行距离;从出现疼痛后休息到疼痛缓解的时间称为缓解时间。出现间歇性跛行的动脉闭塞性疾病常见的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和大动脉炎性狭窄等,应该指出的是,静脉性疾病和有些非动脉闭塞病变,如髂-股静脉闭塞、髋或膝关节炎等,也可发生间歇性跛行。因此,对有间歇性跛行者,必须检查有无动脉供血不足和静脉性疾病的其他征象。

(2)持续性疼痛(静息痛)是指肢体在静止状态下产生的疼痛,疼痛持续存在,尤以夜间为甚。静息痛可以突然发生,如急性动脉栓塞,也可逐步发展而来,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等。持续性疼痛的发生常提示病变及缺血的程度均已加重,已接近失代偿的程度。

动脉急性或慢性闭塞都可以因为供血障碍引起缺血性神经炎而使肢体持续性疼痛。疼痛表现为持续性钝痛伴有间歇性剧烈刺痛,可向肢体远端放射,并有麻木、厥冷或烧灼、蚁行、针刺等感觉异常。症状多夜晚加重,病人常抱膝而坐借以缓解疼痛。当肢体因缺血引起营养障碍性溃疡或坏疽时,也常伴有局部持续性剧烈的疼痛。营养障碍性静息痛的特点为:疼痛剧烈、持续,有时也有短暂的间歇期,数分钟后再发,影响睡眠,肢体下垂时可略减轻疼痛。

静脉性静息痛的疼痛程度较动脉性为轻,常伴有静脉回流障碍的其他表现。并可因平卧休息或抬高患肢而缓解。

2.皮肤温度异常肤温变化主要取决于肢体的血流量。动脉闭塞性病变多为肢端寒冷,闭塞程度越重,距离闭塞平面越远,寒冷愈明显。静脉病变多为下肢潮热感,下垂时更明显。监测患肢皮温时,患者需处于25℃左右的温度环境中,15~30分钟后再进行测定。

3.皮肤颜色异常供血不足或血管舒缩失常而致的皮色改变包括苍白、紫绀和潮红等。静脉淤血时,渗出于血管外的红细胞崩解可造成色素沉着。某些血管疾病以皮肤颜色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如雷诺病,由于指(趾)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阵发性收缩和扩张而产生指(趾)阵发性发白、发紫和发红。检查患肢皮色时,应尽可能利用天然光线,在室温为25℃左右的环境中进行观察。

4.感觉异常周围血管疾病所发生的感觉异常除疼痛外,还有潮热和寒冷、怠倦感、麻木、针刺或蚁行感等。

5.结构异常主要包括皮肤及其附件营养障碍、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浅静脉曲张等。肢体增粗或萎缩、肢体肿胀多发生于下肢,静脉瘀滞性肿胀一般为凹陷性水肿,按之较软,愈向远侧愈明显,多伴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足靴区”溃疡等,如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等。

肢体或趾(指)变细、瘦小、萎缩均是由于局部动脉血液供应不足,长期缺乏必要的营养,加之由于疾病造成机体疼痛等限制患肢活动等因素所造成。萎缩是慢性动脉功能不全的重要体征。肢体主要动脉搏动的改变,是诊断周围动脉疾病的重要体征。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12%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zzgs/1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