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刚过,炎热的夏天开始退去,秋冬季节即将来临。一旦到冬天,人就特别容易怕冷,尤其是手脚部位更加明显,而当中又以脚发冷最多见。经常有老年人一旦到了冬天,即使穿上厚厚的袜子,也有脚冰凉、麻木,甚至疼痛等症状。
这其实是肢体血液循环出了问题,更详细地说是动脉供血出血了问题。
人体内外环境的调节反应春夏秋天四季轮转,到了冬天气温明显降低,外部寒凉的低温环境刺激我们的皮肤感受器,让我们感觉到寒冷,这时候人体、手脚等部位就会出现怕冷,人们就会添衣加被进行保暖。
同时,面对寒冷的环境人体具有保护机制,冬天时人体通过减慢新陈代谢来减少能量的消耗,这时血流速度减慢、动脉血管收缩,因此供血减少,尤其是离心脏越远的地方,供血速度和供血量更加下降。下肢供血不足,就容易出现脚的发冷症状。
动脉血管的主要功能动脉血管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从心肺部位将富含氧分、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举几个简单例子:
通过颈动脉输送至大脑以保障脑细胞正常运作;
通过肱动脉输送至上肢以保障手部功能的正常;
上肢血液循环
通过脏器血管输送至心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以保障身体机能正常运作;
通过髂动脉、股动脉等动脉输送至下肢以保障下肢功能的正常。
万一出现某个部位的供血不足,该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功能就出现受损,如脑缺血出现认知和运动功能障碍,如心脏缺血出现冠心病,如小肠缺血出现肠缺血性感染坏死等。而下肢出现供血障碍,就会出现下肢发凉症状,伴随麻木、疼痛等。尤其到了冬天会更加明显。
身体部位的缺血,就像稻田里的禾苗没有水的灌溉会出现枯死、水塘里的鱼儿没有氧气供应会出现浮头现象。
动脉缺血性疾病本身患有动脉方面疾病也容易出现下肢发凉。最常见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如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综合征,急性动脉栓塞等。这些疾病都有共同的特点——肢体供血不足,引起发凉、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下肢血管的供血特点为什么常见足部发冷,而不是手部,或者其他部位呢?
一、下肢的供血动脉非常长、而且供血距离远,一旦发生小动脉狭窄、闭塞,加剧末端的缺血。打个比方,这就像你要开车回几百公里外的老家,突然高速路上塞车了,就耽误了时间。但是如果你要去朋友家,这条小路不通,你还可以随便绕道到达目的地。下肢供血就像几百公里外的老家,堵车就非常麻烦。其他部位的供血由于距离短、有其他侧枝供应,就像几公里外的朋友家,随时可以绕道。
二、无内脏侧支循环的支持,下肢远端除了肢体动脉血管外,无其他动脉血管支持。大腿部血管动脉供血不足时,还可以通过肠系膜动脉、直肠弓动脉代偿供血。下肢尤其是足部一旦供血不足,躯干的动脉血管不能提高支持,“远水救不了近火”——就是这个道理。
气血不足从中医简单分析的话,手脚发凉主要与人体虚弱相关,尤其老年人气血不足,阳气亏虚,阴寒内生,更容易出现手脚怕冷。除了中医药辩证用药可以治疗、调理外,还可以通过一些食疗方调理,如药食两用的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就用当归、生姜和羊肉煲汤食用,在寒冷冬季具有明显改善手脚冰凉的作用。
出现以下症状应该要重视并及时就诊如果出现下肢冰凉,同时有麻木、疼痛,甚至足趾出现淤紫、苍白症状,提示肢体严重缺血可能,医院就诊治疗,以免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情况。
动脉的检查可医院检查。
居家检查——可以通过检查足背动脉、手部动脉来判断是否动脉供血出了问题。足背动脉位于我们足背高点,手部动脉位于手腕拇指侧。如果有肢体供血不足,动脉搏动可出现减弱,甚至消失。
医院检查——主要通过动脉彩超、ABI、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可以更清楚作出判断和诊断,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如果怀疑是动脉堵塞问题,可到广州医院脉管炎科就诊!
平时的锻炼、饮食和习惯改善首先,平时可以增加肢体的锻炼,如慢跑、骑自行车、深蹲等。一定不能忽略平时的锻炼,锻炼能增加人体抵抗力、改善人体组织血供。
其次饮食方面,少吃生冷之品,尤其夏天应该少吃雪糕、冷饮、啤酒等,中医有句俗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过食生冷容易造成损耗人体阳气,何况夏天出汗较多,阳气本身容易外泄。
最后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尤其要戒烟,控制高血压,控制血脂,控制血糖等,这四方面都容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狭窄或闭塞,最终影响动脉供血。
(文/钟镜锋)
更多信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