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生理解剖知识点目录
1输尿管
2膀胱
3前列腺
4肾脏
输尿管输尿管上接肾盂,下连膀胱,是一对细长的管道,呈扁圆柱状,管径平均为0.5~0.7厘米。成人输尿管全长25~35厘米,位于腹膜后,沿腰大肌内侧的前方垂直下降进入骨盆。输尿管有三个狭窄部:一个在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起始处),一个在越过小骨盆入口处,最后一个在进入膀胱壁的内部。这些狭窄是结石、血块及坏死组织容易停留的部位。女性输尿管则越过子宫颈外侧至膀胱。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有一种特殊结构,即瓦耳代尔鞘,它能有效地防止膀胱内尿液返流到输尿管。
编辑
身体位置输尿管左右各一条中端起于肾盂,在腰大肌表面下降,跨越髂总动脉和静脉,进入盆腔,沿盆腔壁下降,跨越骶髂关节前上方,在坐骨棘转折向内,斜行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全长20-30厘米。输尿管的功能是输送尿液。
输尿管有三个狭窄:
第一狭窄一个在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起始处);第二狭窄在跨越髂动脉入小骨盆处;第三狭窄在穿入膀胱壁处。当肾结石随尿液下行时,容易嵌顿在输尿管的狭窄处,并产生输尿管绞痛和排尿障碍。
输尿管按其走行位置,可分为三部:
①输尿管腹部②输尿管盆部和③输尿管精索部。三个狭窄:①输尿管起始处;②跨越小骨盆入口处;③斜穿膀胱壁处。
基本简介输尿管位于腹膜后,为一肌肉粘膜所组成管状结构,上起自肾盂,下终止于膀胱三角。男性管长为27-30厘米,平均为28厘米;女性管长为25-28厘米,平均为26厘米。右侧短于左侧约1厘米。临床上将输尿管分为上、中、下三段,也可称为腹段、盆段、膀胱段:腹段自肾盂输尿管交界处,到跨越髂动脉处。盆段,自髂动脉到膀胱壁。膀胱段,自膀胱壁内斜行至膀胱粘膜、输尿管开口。右侧输尿管腹段,在腹膜后沿腰大肌前面下降,然后通过肠系膜根部及回肠末端进入盆腔,其开始部分,位于十二指肠下降部及横部后方,在十二指肠和空回肠系膜之间。这一段输尿管,由精索右结肠及回结肠血管在其前面越过,在髂窝中则与阑尾相近。因此,盲肠后位的阑尾炎,常引起右输尿管炎,在尿中可出现红细胞及脓细胞。输尿管盆段及膀胱段占据整个输尿管全长的一半,在髂总动脉前方通过盆腔边缘,然后在髂内动脉及腹膜之间达到膀胱底部,男性在输精管之后与输精管交叉进入膀胱。输尿管膀胱段在进入膀胱时和膀胱成一钝性角度,然后斜行向下,向内通过膀胱壁层后,在膀胱三角区,输尿管间脊外侧端开口。左右两个管口彼此相距约2.5厘米。输尿管粘膜和膀胱粘膜是彼此相连的,输尿管纵行肌与膀胱三角区肌亦是相连的。
组成结构左侧输尿管前面为左结肠动脉,左精索内动脉和乙状结肠系膜所穿过,肠系膜下动脉则在其内侧与之平行
输尿管(8张)
降入盆腔。女性输尿管的路径和男性相同,不过其毗邻组织有所不同。女性输尿管在跨过髂动脉后,从盆腔边缘沿着卵巢动脉内侧进入盆腔,在盆腔内再由髂内动脉前面、卵巢动脉下面、闭孔动脉、膀胱动脉内侧走向中线,再沿着阔韧带基底部、子宫动脉内侧及下面进入膀胱。在实行盆腔手术或做子宫切除、结扎卵巢动脉或子宫动脉时,最容易误伤该段输尿管。输尿管管壁为三层组织所构成。最外系筋膜组织,包围着整个肾盂和输尿管,其中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纤维;中间为三层肌肉,其内外层为纵行肌,中层为环形肌;最里为粘膜层,与肾盂及膀胱粘膜是连贯的。粘膜下层有丰富的网状淋巴管,是肾脏向下、膀胱向上感染的途径之一。
输尿管腔大小不一,其直径约为2~5毫米,有三个生理性狭窄部位,两个扩张部分。生理性狭窄部位:在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其直径约为2毫米;经过髂总动脉分支处约为3毫米;进入膀胱壁处约为1~2毫米。扩张部分在腰段,其直径约为6毫米,盆腔段约4毫米。
原理及治疗编辑
血液供应上1/3输尿管由肾动脉分支供应,中1/3由腹主动脉、髂总动脉、精索内动脉或子宫动脉供应,下1/3由膀胱下动脉供应。这些分支到达输尿管后,分布在筋膜层并上下沟通,形成动脉网,然后再散布到其他各层。因此做输尿管移植时,切断下1/3血流,对移植部分血液供应,影响并不甚大。输尿管静脉是随着动脉回流的。静脉通过粘膜下层回到筋膜层后由肾、髂、精索、子宫、膀胱静脉等回流。
输尿管神经为自主神经,来自肾及腹下神经丛,网状分布于输尿管结缔组织中,然后再进入肌肉层。神经节细胞大多数再输尿管下端见到,少数在上端,中段则极少。由于输尿管的蠕动,可由类似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药物来改变,这些神经即使受伤,输尿管的蠕动也不受影响。
肾盂生理肾盂输尿管主要作用,是将肾脏所排泄的尿液引入膀胱。输送尿液的力量是滤过压及肾盂,输尿管平滑肌收缩的作用。输尿管(ureter)是一对细长的肌性管道,起自肾孟,终于膀胱,成人输尿管长约25~30cm。(一)输尿管的位置输尿管位于腹膜的后方,沿腰大肌前面下行,越过小骨盆上缘,在此处右侧输尿管跨越右髂外动脉的前方;左侧输尿管跨越左髂总动脉的前方。它们进入小骨盆后,行向前内方,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
(二)输尿管的生理性狭窄输尿管有3个生理性狭窄:第1个狭窄在输尿管起始处,即肾孟与输尿管的移行部位;第2个狭窄在越过髂血管处(相当于骨盆上口水平);第3个狭窄在穿过膀胱壁处。尿路结石常被嵌顿于这些狭窄部位,引起管壁平滑肌痉挛,发生剧烈的绞痛或出现尿路阻塞等症状。
行径分段输尿管ureter为细长的肌性管道,左右各一,长度平均男性为26.5cm,女性为25.9cm,管径约为0.5~0.7cm。起自肾盂下端,终于膀胱。输尿管有较厚的平滑肌层.可作节律性的蠕动,使尿液不断地流入膀胱。如因结石阻塞而过度扩张,可产生痉挛性收缩而产生疼痛即肾绞痛。 输尿管按行径可分为腹段、盆段和壁内段。输尿管自肾盂下端起始后,在腹后壁腹膜的深面,沿腰大肌前面下降。达小骨盆入口处,左、右输尿管分别越过左髂总动脉末端和右髂动脉起始部的前面,此段称为腹段。从骼血管入盆腔,先沿盆侧壁向下向后,越过盆壁血管神经的表面,约在坐骨棘水平转向前内侧穿入膀胱底的外上角,这一段称为盆段。在女性,输尿管经过子宫颈的外侧,阴道穹侧部的上方,距子宫颈约1.5~2cm,此处有子宫动脉横过其前上方;在男性有输精管越过输尿管下端的前方。
输尿管自膀胱底的外上角,向内下斜穿膀胱壁,于输尿管口uretericorifice开口于膀胱,此部称为壁内段,长约1.5~2.0cm。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压增高,将壁内段压扁,管腔闭合,可防止膀胱中的尿液返流入输尿管。由于输尿管的蠕动尿液仍可不断地进入膀胱。若壁内段过短或其周围的肌组织发育不良时,也可出现尿返流现象。输尿管的狭窄部:①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②与骼血管交叉处;③壁内段。这些狭窄处常是输尿管结石滞留的部位。
结石治疗尿路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男性多于女性,约3∶1。近30多年来,中国上尿路(肾、输尿管)结石发病率明显提高。结石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认为与代谢以及感染因素有关。症状:主要症状是疼痛和血尿,极少数病人可长期无自觉症状。
(一)疼痛:大部分患者出现腰痛或腹部疼痛。较大的结石,多为患侧腰部钝痛或隐痛,常在活动后加重;较小的结石,多引起平滑肌痉挛而出现绞痛,这种绞痛常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如刀割样,向下腹部、外阴部和大腿内侧放射。有时患者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脉弱而快、血压下降等症状。疼痛常阵发性发作,或可因某个动作疼痛突然终止或缓解,遗有腰、腹部隐痛。
(二)血尿:由于结石直接损伤肾和输尿管的粘膜,常在剧痛后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血尿的严重程度与损伤程度有关。
(三)脓尿:肾和输尿管结石并发感染时尿中出现脓细胞,临床可出现高热、腰痛。
(四)其它:结石梗阻可引起肾积水、肾功能不全,有的病人尚可出现胃肠道症状,贫血等等。
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治疗要根据结石大小、部位、数目、形状、一侧或两侧,有无尿流梗阻、伴发感染、肾功能受损程度、全身情况以及治疗条件等进行具体分析,全面考虑。但当绞痛发作时,首先应该使症状缓解,而后再选择治疗方案。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形状、大小、位置和壁的厚度随尿液充盈程度而异。通常成人的膀胱容量平均为-毫升,超过毫升时候,因膀胱壁张力过大而产生疼痛。膀胱的最大容量为毫升,新生儿的膀胱容量约为成人的十分之一,女性的容量小于男性,老年人因膀胱肌张力低而容量增大。
膀胱的形态空虚的膀胱呈三棱椎体形,分尖、体、底和颈四部。膀胱尖朝向前上方,由此沿腹前壁至脐之间有一褶襞为脐正中韧带。膀胱尖与膀胱底之间为膀胱体。膀胱的最下部为膀胱颈,与男性的前列腺和女性的盆膈相毗邻。
膀胱的解剖结构膀胱内面被覆盖粘膜,当膀胱壁收缩时,粘膜聚集成皱襞称膀胱襞。而在膀胱底内面,有一个三角形的区域,位于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此处膀胱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者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为膀胱三角。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炎症的好发部位,膀胱镜检查时应该特别注意。两个输尿管口之间的皱襞称输尿管间襞,膀胱镜下所见为一苍白带,是临床上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在男性尿道口后方的膀胱三角处,受前列腺中叶推挤形成纵脊状隆起称膀胱垂。
好发于膀胱部位的疾病1、膀胱炎
膀胱炎是一种常见的尿路感染性疾病,约占尿路感染的60%以上,分为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和反复发作性膀胱炎。其致病菌多数为大肠杆菌,约占75%以上,通常多发生于女性,因为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的尿道短,又接近肛门,大肠杆菌易侵入。膀胱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终末血尿常见,部分患者迅速出现排尿困难。
2、膀胱结核
膀胱结核继发于肾结核,少数由前列腺结核蔓延而来。膀胱结核多与泌尿生殖系结核同时存在。早期病变为炎症、水肿、充血和溃疡,晚期发生膀胱挛缩。病变累及输尿管口发生狭窄或闭锁不全,致肾、输尿管积水,肾功能减退。膀胱结核常由肾结核演变而来。结核性膀胱炎多数患者的最初症状为尿频,以后尿频逐渐加重并伴有尿急、尿痛、血尿。排尿从3~5次/天逐渐增加到10~20次/天,如果膀胱症状加重,黏膜有广泛溃疡或膀胱挛缩,容量缩小,则排尿每天达数十次,甚至尿失禁,患者十分痛苦。
3、膀胱癌
膀胱癌是指发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见肿瘤之一。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膀胱癌的发病率为6.61/10万,列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9位。膀胱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于儿童。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发年龄50~70岁。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既往将膀胱黏膜上皮称为移行细胞,年WHO与国际泌尿病理学会联合建议用尿路上皮一词代替移行细胞一词,以区别于在鼻腔以及卵巢内的移行上皮,使尿路上皮成为尿路系统的专有名词。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尿路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中膀胱癌的病理类型包括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鳞状细胞癌、膀胱腺癌,其他罕见的还有膀胱透明细胞癌、膀胱小细胞癌、膀胱类癌。其中最常见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约占膀胱癌患者总数的90%以上,通常所说的膀胱癌就是指膀胱尿路上皮癌,既往被称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前列腺男性生殖器附属腺中最大的实质性器官。由前列腺组织和肌组织构成。
解剖学结构1、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统的附属腺,为不成对的实质性腺体,位于膀胱与尿生殖膈之间,包绕尿道根部,其形状和大小均似稍扁的栗子。上端宽大,下端尖细,体的后面较平坦,贴近直肠,可经直肠指诊触及。纵径3cm,横径4cm,前后径2cm,重约20g。它的大小、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雄激素。小儿前列腺很小,性成熟期迅速生长;老年人腺组织逐渐退化,腺内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前列腺增生,压迫尿道,引起排尿困难。
2、前列腺囊位于尿道背侧前列腺深部,为较大的盲囊,开口于精阜。它的上皮与前列腺的腺泡相似,有时有纤毛,常有许多皱襞和腺样凹陷。前列腺囊是胚胎发生时Mül-ler管的残迹,也称男性子宫。先前认为它没有功能,近年有学者认为它也是男性生殖系统的附属腺。
组织学结构1、由30~50个复管泡状腺组成,汇成15~30条导管,分别开口于尿道。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前列腺被膜,并伸入腺内构成腺的间质,分隔包围腺泡和导管。前列腺的腺泡腔较大,腺上皮常形成许多乳头或皱襞伸入腺腔,故腺腔很不规则。腺上皮类型不一,由单层立方、单层柱状以至假复层柱状,其变化与雄激素的水平有关。腺泡细胞的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顶部含大量分泌颗粒。上皮细胞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腺腔内常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前列腺凝固体,直径0.2~2mm。凝固体是由分泌物浓缩而成,可发生钙化,其切面呈同心圆的板层状。这种结构随年龄而增多。
2、腺可分三组:①粘膜腺:最小,位于尿道粘膜内,导管开口于尿道;②粘膜下腺:位于尿道粘膜下层,导管于精阜两侧开口于尿道;③主腺:位于前列腺的外围,占前列腺的大部分,亦开口于精阜两侧。粘膜腺易患结节性增生而压迫尿道。前列腺癌多发生于主腺。癌变时,腺细胞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检查此酶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3、前列腺分泌物是精液的主要成分,为无色混浊液,呈弱酸性(pH6.5),富含蛋白水解酶,纤维蛋白溶酶,有液化精液的作用;还含高浓度的锌、柠檬酸和酸性磷酸酶,后二者是检测前列腺功能和法医鉴定精液的敏感指标。前列腺的分泌活动受睾酮调节。
相关疾病与治疗1、前列腺增生(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BPH)又称前列腺肥大,增生腺体位于膀胱颈,使尿路梗阻,引起尿频和排尿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又称良性前列腺肥大,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它仅次于尿石症,居第2位。
2、治疗方法
①药物治疗:现如今治疗BPH的一线药物是α受体阻剂、5α还原酶抑制剂和植物药。其中,α受体阻剂起效快,对于不同位置的不同程度的前列腺肥大都有效,但只对症状比较轻、前列腺体积比较小的患者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5α还原酶抑制剂可以缩小前列腺体积,逆转疾病的进展,改善症状,但起效相对慢,一般需要连续服药2~3个月以上才起效,此外可能有勃起功能障碍、性欲低下等症;将α受体阻剂与5α还原酶抑制剂联合治疗虽然比单药治疗更能有效降低BPH临床进展率,减少急性尿潴留发生率,但不良反应和费用也相应增加。植物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机制现如今还不明确,现如今仍然缺乏高质量、大规模、安慰剂对照的长程临床试验来进一步检验植物药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②理疗:场效消融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人体内建立电场,电场聚集产生高热,使蛋白质产生不可逆的变化,前列腺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凝固坏死,经过一段时间后脱落,减轻对尿道的压力。但是,场效消融治疗的痛苦随温度的增高而增大,温度低则治疗时间长,效果差,而且探头接触组织表面有损伤,易结痂和钙化。超声波疗法是根据医用超声波能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强局部新陈代谢,使酸中毒减轻,从而达到缓解或消除疼痛。利用超声波治疗前列腺肥大,患者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及下腹部隐痛不适症状全部消失,夜尿次数明显减少,尿等待、尿不尽、尿分叉症状改善,B超检查患者增生的前列腺体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既使造价低廉的超声波治疗仪在治疗前列腺疾病时显效及治愈率也可达到82%。从安全无副作用角度看,值得一提的是几种无损伤疗法,如磁疗法、红外线疗法等。磁场可使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得到改善,血流量增加、促使BPH患者前列腺血流速度加快,导致炎性渗出物吸收和消散,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并缓解平滑肌痉挛,减轻梗阻性症状,同时通过细胞自身组织的修复缩小了腺体的体积,排尿阻力减小。红外线治疗前列腺疾病由于使用较为方便,副作用小,疗效较好,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③手术:通过腹腔镜手术对于体积较大的前列腺增生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此手术安全可靠,术后可免除膀胱冲洗,患者恢复快。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前列腺增生较为安全,并发症少,易耐受,复发率低,但患者术前要实施蛛网膜下腔麻醉,且均应留置导尿管,而且前列腺体积不大、纤维化性前列腺增生者可能不适宜聚焦超声治疗。经尿道前列腺剜除后切除术(TUERP)结合了腔内手术和开放性手术的特点,术后短期效果与TURP相仿且并发症较少,同时,它能达到类似开放手术的长期效果,现如今已在国内和国外一些地区引起重视,但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适用于重症患者,也就是药物治疗和理疗不能缓解病情的情况下才使用。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且术后一段时间内病灶复发的几率较高。
肾脏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重吸收功能保留水份及其他有用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钠离子、钾离子、碳酸氢钠等,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肾脏同时还有内分泌功能,生成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D3、前列腺素、激肽等,又为机体部分内分泌激素的降解场所和肾外激素的靶器官。肾脏的这些功能,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新陈代谢得以正常进行。
编辑形态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红褐色,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肾脏一侧有一凹陷,叫做肾门,它是肾静脉、肾动脉出入肾脏以及输尿管与肾脏连接的部位。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每个肾脏由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个部分,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
位置编辑
肾脏的位置:右肾门正对第二腰椎横突,左侧正对第一腰椎横突,右肾由于肝脏关系比左肾略低1-2厘米。正常肾脏上下移动均在1-2厘米范围以内。肾脏是在横膈之下,体检时,除右肾下极可以在肋骨下缘扪及外,左肾则不易摸到。
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
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为肾区(肋腰点),当肾有病变时,触压或叩击该区,常有压痛或震痛。
结构编辑
肾脏内部的结构,可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
在肾纵切面可以看到,肾实质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肾皮质位于肾实质表层,富含血管,新鲜时呈红褐色,由一百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所构成,部分皮质伸展至髓质锥体间,成为肾柱。
肾髓质位于肾皮质的深面,血管较少,色淡红,为10-20个锥体所构成。肾锥体在切面上呈三角形。锥体底部向肾凸面,尖端向肾门,锥体主要组织为集合管,锥体尖端称肾乳头,每一个乳头有10-20个乳头管,向肾小盏漏斗部开口。
在肾窦内有肾小盏,为漏斗形的膜状小管,围绕肾乳头。肾锥体与肾小盏相连接。每肾有7~8个肾小盏,相邻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每肾有2~3个肾大盏,肾大盏汇合成扁漏斗状的肾盂。肾盂出肾门后逐渐缩窄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体内有一个毛细血管团,称为肾小球,肾小球是个血管球。它由肾动脉分支形成。肾小球外有肾小囊包绕。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
肾小管汇成集合管。若干集合管汇合成乳头管,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
肾筋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肾和肾上腺。由于肾筋膜在肾的下方开放,当出现肾周围的脂肪减少等情况使肾的支持力下降时,肾的移动度增大,容易向下移动,形成肾下垂或游走肾。又由于肾筋膜下端的开放,可向下通入直肠后隙,临床上可经直肠后隙注入空气,行腹膜后充气造影,以显示肾等器官的变化。
功能编辑
一、排泄体内代谢产物和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
人体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人体不需要甚至是有害的废物,其中一小部分由胃肠道排泄外,绝大部分由肾脏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此外,肾脏还能把进入体内的一些有毒物质排出体外。有些化学药品中毒会给肾脏造成损害,就是因为这些化学药品的排除要经过肾脏的缘故。如果肾脏有了病,这些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排泄受到影响,废物在体内积聚,就会引起各种病症。我们把肾脏的这种保留营养物质,排出毒素的作用形象地称作“血筛子”。
二、通过尿的生成,维持水的平衡
这是肾脏的主要功能,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时,由于压力关系,就滤出一种和血浆一样但不含蛋白质的液体叫原尿。原尿通过肾小管时又将其中绝大部分水、全部的糖和一部分盐重新吸收,送回血液,大部分氮不再吸回。剩下的含有残余物质的浓缩液体就是尿,约占原尿的1%。正常人一天尿量为0-毫升,一般呈淡黄色,比重在1.-1.之间。比重过高、过低或固定不变,尿量过多过少均有肾功能不全的可能。
三、维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肾脏对体内的各种离子(电解质)具有调节作用。像钠离子(Na+)的调节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对钾离子(K+)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照排;对氯离子(Cl-)是伴随Na+的吸收排泄,H+、氨(NH3)的分泌过程来完成。另外肾脏还调节磷(P3-)、钙(Ca2+)、镁(Mg2+)等离子的平衡。这些电解质平衡对体液的渗透压稳定很重要。另外肾脏对体内酸碱平衡也起调节作用,肾脏能把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并能控制酸性和碱性物质排出的比例,当任何一种物质在血液中增多时,肾脏就会把增多的部分排出去。同时肾脏还能制造氨和马尿酸,以保持和调节酸碱平衡。很多肾脏病人出现酸中毒,就是因为肾脏失去了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功能而产生的。我们不妨把肾脏调节体内水分,保持内环境(电解质、渗透压、酸碱度)稳定的功能称作“调节器”或“稳压器”。
四、调节血压
由肾脏分泌的肾素可使血压升高,当限制钠摄入或钠缺乏时,血浆容量减少和肾脏血液灌注压力降低时,以及直立体位时,肾素从细胞中分泌出来,即具有活性,可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脱肽而成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转换酶的作用而成为血管紧张素Ⅱ,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作用,使血压升高。同时肾脏分泌的前列腺素又具有使血压下降的功能,前列腺素主要是通过增加肾皮质血流量,促进利尿排钠,减少外周血管的阻力,扩张血管而达到降压的作用。
五、促进红细胞生成
肾脏可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于骨髓造血系统,促进原始红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促进骨髓对铁的摄取利用,加速血红蛋白、红细胞生成,促进骨髓网织红细胞释放到血中。贫血的程度与肾衰程度成正比,其血、尿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均降低,而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纠正肾性贫血。
六、促进维生素D的活化
维生素D在体内必须经肾脏转变为1,25-二羟维生素D3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肾脏的皮质细胞含有1位羟化酶,维生素D先在肝脏25位羟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25-羟维生素D3,最后在肾脏1位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3即活化的维生素D3。它能促进胃肠道钙磷吸收;可促使骨钙转移、促进骨骼生长及软骨钙化;促进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使尿磷排出减少;可抑制甲状旁腺素(PTH)的分泌。
早期征兆编辑
水肿肾脏病水肿的特点是晨起眼睑或颜面水肿,午后多消退,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严重水肿可出现在身体低垂部位,如双脚踝内侧、双下肢、腰骶部等。
高血压肾脏病引起的高血压与其它高血压一样,也会出现头痛、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但有些病人由于长期血压较高,对高血压症状已经耐受,故可以没有任何不适。所以,单凭有无症状来判断血压是否升高是不可取的,经常测量血压十分必要。
腰痛肾区酸痛不适、隐隐作痛或持续性钝痛。
尿量过多过少正常人的尿量为0~毫升/日,平均为1毫升/日左右。无论尿量增多还是减少,都可能是肾脏病的表现,特别是夜间多尿往往是肾脏病的信号。
尿化验异常如果尿常规检查发现有蛋白、隐血、红细胞、白细胞、管型、酮体、尿糖等,都应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出现尿路感染经常尿路感染的人,时间长了,很有可能就会造成肾功能不全。不少尿路感染的患者,因早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也不了解会导致肾功能不好,结果等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为了保护好自己的肾健康,当发现自己有尿路感染的症状的时候,医院及时做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耽误了最佳治疗。
乏力
肾功能不好时,很多废物难以从尿里排泄出去,会出现精神不振、疲劳、乏力等没劲儿的感觉。肾脏有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从肾脏漏出,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也会有没劲儿的表现。有些患者会以为是过于劳累,或者是其他原因,而忽视了肾脏问题。
糖尿病糖尿病会引起肾脏病,它的名字叫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分五期,在早期的时候治疗效果较好,一旦晚了,就很难治,会发展为尿毒症。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常看看肾科。
不想吃不想吃饭、厌食,甚至恶心、呕吐,也是肾脏病的常见症状。有些患者总是先去到消化科或者肝病科,看看是不是得了胃病或肝病,一看没胃病和肝病,就搁置不管了,忘了看肾病医生,结果耽误了病情。
贫血贫血的患者经常会去血液科看贫血,其实,肾脏除了有排泄废物等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分泌造血激素,当肾功能损害时,也会造成贫血。
尿有泡沫尿里有泡沫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如果蛋白质从肾脏漏到了尿里,尿就会起许多泡沫。
痛风、高尿酸血症痛风、高尿酸血症都是血液中尿酸过多造成的,血液尿酸高的人,尿酸会沉积在肾脏里,使肾功能受损伤。
尿蛋白和尿潜血尿里有蛋白或者潜血,是肾脏有病的重要指征,查一查尿常规就可以明确[1]。
常见疾病编辑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glomerulonephritis)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不同病因不同病理类型组成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肾病综合征
肾变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简称肾综,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肾小球病变为主的一组综合征。
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最后导致尿毒症和肾功能完全丧失,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生化内分泌等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从原发病起病到肾功能不全的开始,间隔时间可为数年到十余年。
肾结石
肾结石(calculusofkidney)指发生于肾盏、肾盂及肾盂与输尿管连接部的结石。
肾囊肿(多囊肾)
肾囊肿(renalcyst,cystofkidney)是肾脏内出现大小不等的与外界不相通的囊性肿块的总称,常见的肾囊肿可分为成人型多囊肾、单纯性肾囊肿和获得性肾囊肿。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
高血压肾病
高血压肾病英文:hypertensiverenaldisease系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又称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和恶性小动脉肾硬化,并伴有相应临床表现的疾病。
紫癜性肾炎
紫癜性肾炎,又称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Purpura,HSP,以坏死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出现肾脏损害时的表现。
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是SLE主要的合并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
小儿肾病
小儿肾病以原发性为多见,主要病变为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临床常表现为大量的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全身明显凹陷性水肿及肾功能异常等一系列症状。
词条图片(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