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奥地利帕拉塞尔苏斯医科大学的Killer-Oberpfalzer教授等人发表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该研究评估了Casper支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尽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仍被视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标准方法,但近些年,支架已经成为了另一种治疗选择。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为脑卒中的预防和避免手术并发症提供了一种有价值、创伤性小的替代方法。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自膨式支架的使用最为广泛,其物理学特性主要由开放性网孔和闭合性网孔设计的差异以及用于构建支架的材料所决定。
图1.(A)Casper支架的头尾两端(B)Casper支架具有双层结构
颈动脉支架的特征(斑块覆盖率、柔韧性和顺应性)不仅影响手术结果,而且影响术后病人的预后。根据现有颈动脉支架的不足之处,MicroVention公司设计了一种新型颈动脉支架—Casper,这种由镍钛合金材料制成的自膨式支架具有双层网孔设计,其释放贴壁后能够有效防止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图1)。其平均网孔直径只有–μm,是目前所有颈动脉支架中孔径最小的,可以防止斑块脱落,起到类似金属覆膜支架的作用;同时释放50%仍可完全回收,有利于精确定位释放;支架两端各有5mm的喇叭口样扩张,
近期,来自奥地利帕拉塞尔苏斯医科大学的Killer-Oberpfalzer教授等人发表了一项回顾性研究,该研究评估了Casper支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研究方法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年1月到年2月于该医疗中心因颈动脉狭窄而接受Casper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病例资料,共有名患者(25.4%为女性;中位年龄为71岁)纳入研究(表1)。纳入标准包括: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70%(或狭窄程度50%,同时伴有溃疡性斑块);或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病变位于颈动脉分叉部或近端颈内动脉,程度80%。所有患者术中均应用远端保护装置。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术后90天内神经系统不良事件(轻微中风、重度中风或死亡)的发生率。
表1.患者的临床特征
表2.术中所使用的血管介入器材
表2术中为了使支架达到足够的覆盖范围(根据斑块面积),共有13(9.4%)名患者在术中使用了2枚Casper支架。5.7%的患者在支架放置前行球囊扩张,而68%的患者在支架放置后行球囊扩张。
图2.随访时的mRS评分
图2无症状患者和有症状患者在两个观察时间点(手术前和3个月后)使用改进的Rankin量表进行评估,mRS评分结果显示:接受CAS治疗的患者在90天随访期间未发生轻微或重大中风或死亡。
研究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AS,支架置入术后未出现残余狭窄>40%(根据NASCET标准)的病例,有20名(14.5%)患者由于斑块显著钙化,残余狭窄约为30%-40%(表3)。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较低(分别为1.4%和3.6%)。有1例患者大脑前动脉远端的分支栓塞,术中经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成功再通,术后无神经功能缺损(NIHSS0,mRS0)。80.5%的病例术后MRI无变化。有9例(6.5%)患者术后MRI提示出现新的缺血病灶,但均无临床症状。
在新发缺血病灶的患者中,7例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组,2例患者则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组。有1名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术后MRI显示出血性病变,这可能是CASC术前8天进行全身溶栓后导致的继发性出血。
表3.次要结局指标
小结
本系列病例证实了使用新一代Casper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Casper支架独特的双层网孔结构能够有效减少斑块脱落。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陈成伟医师
医院
审校
张永巍副教授
医院
终审
刘建民教授
医院卒中中心
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
颈内动脉剥脱(CEA)术后病变部位再狭窄怎么办?颈动脉狭窄合并对侧颈动脉闭塞的术式选择:CEA还是CAS?平均血小板体积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