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脑卒中(中风)是威胁生命的三大杀手之一,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而将近一半的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就是颈动脉狭窄的危险信号。什么是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的危害是什么、如何早期发现颈动脉狭窄、如何正确预防和治疗,都是我们需要普及的医学常识。
什么是颈动脉狭窄?
大脑是一个特殊的需氧器官,对氧气的需求量非常大,在心脏每分钟的搏动输出量里,约有十分之一供应脑部。相应的,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相当敏感。在颈部,向我们中枢系统供应血液、氧气的动脉包括一对颈动脉和一对椎动脉,而其中两根颈动脉为脑组织提供80%以上的供血。所以,当发生颈动脉狭窄时,脑供血即会受到影响;如果是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管腔狭窄,发生斑块脱落也可引起脑卒中。研究资料表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将近一半与颈动脉狭窄有关。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它实际上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颈部表现,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等重要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人们所熟知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导致颈动脉狭窄的主因。此外,吸烟、肥胖、高龄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精神紧张、缺乏运动等)同样也是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有什么关系?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即“小卒中”:突然发生头昏目眩,一侧眼晴暂时性发黑,胳膊、腿发麻无力,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持物不稳,口角歪斜等,常于24小时内恢复。这些表现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小斑块脱落,导致颅内小动脉栓塞所造成的,也是重要的“预警”信号,如果继续发生较大斑块脱落,造成相对粗大的颅内动脉栓塞,可导致急性脑梗塞,引起永久性的偏瘫、偏身感觉、偏盲及语言功能的障碍等。另外,还可能因为颈动脉狭窄而导致的脑供血不足,而造成慢性脑损害症状,可引起头昏、视力下降以及智力和社会功能等高级智能活动的下降等。
怎么知道得了颈动脉狭窄?
虽然颈动脉狭窄的危害很大,但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检查手段却很简单,颈动脉彩超检查即能实现。当然,为了治疗,还需要明确颈动脉狭窄部位、长度以及程度、软硬斑块等详细信息。
该怎么治疗颈动脉狭窄?
从治疗来说,首要措施是防治引发颈动脉狭窄的疾病,即对“三高”的合理治疗: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注意饮食要清淡,避免高盐高脂饮食,吸烟的人要戒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质量;加强运动,定期体检。但是如果颈动脉已经出现狭窄,结合降压、降脂以及降糖等药物的治疗,可以延缓动脉硬化狭窄闭塞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