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肢动脉小慢波谈频谱分析
先来看一个男性患者,肿瘤病史,检查下肢血管,左侧动脉内中膜不厚,血流充盈良好。
似乎是正常的,我们再来看频谱,“小慢波”样频谱改变,见过类似病例的同行就会敏感的考虑到该频谱提示了近心端的严重病变。(同时也证实了日常工作中取频谱的重要性)
我们先看一下”小慢波”概念,英文上称为Tardus-parvuswaveform,其定义为:Decreasedpeaksystolicvelocity,delayedsystolicacceleration,roundingofthesystolicpeak.(PSV减低,收缩期加速延迟,收缩峰圆钝)。这种波形主要见于近端严重病变(狭窄或者闭塞后侧支建立),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狭窄处造成的能量的丢失(入口,通道,出口),血流从狭窄的通道挤出来,导致收缩期峰值流速减低,达峰值时间延长,收缩期加速度减小;对于闭塞性病变,由侧支小血管供血的流量低,压力低,也有同类型改变。同时由于通过血管的血流量减少,狭窄远端组织血供减少,毛细血管床代偿性扩张,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图片引自血管超声经典教程,温朝阳译,人民军医出版社,.)
概念中并没有提到阻力指数减低,而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用低速低阻型频谱来描述,是否有误呢?对于狭窄处来说,收缩期血流影响较大,而舒张期血流影响小,一般会导致相对的阻力减低。最早使用“小慢波”的概念主要是诊断肾动脉狭窄,起始段的狭窄导致肾内动脉低速低阻的“小慢波”频谱改变,原因在于肾动脉和颈、椎动脉均为供应实质脏器的血管,正常波形亦为三峰递减的单相波型,属于低阻型频谱,所以狭窄后由于收缩期流速的明显减低,导致阻力减低。而对于四肢动脉,属于三相波型,高阻力频谱,舒张期的流速维持依赖于远端血管床的扩张,会因远端动脉自身弹性和代偿情况而不同,所以低阻改变并不典型。
本例患者逆行追踪至髂总动脉,显示髂总动脉节段性闭塞,髂外动脉由髂内动脉供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