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循环介入是外周动脉疾病主要治

▲医院心脏科刘长乐李广平

年5月,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发布了最新“外周动脉疾病(PAD)血管内介入治疗共识声明”,包括“SCAI主-髂动脉介入共识声明:恰当地使用标准”和“SCAI股-腘动脉介入共识声明:恰当地使用标准”。PAD指除冠脉之外的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狭窄、闭塞或瘤样扩张疾病。临床表现为下肢动脉搏动异常、行走时下肢无力或活动受限、直立或斜躺时局限于足或腿部静息性疼痛等,常伴严重并发症,包括间歇性跛行、截肢等。动脉粥样硬化是下肢PAD主要病因。新共识主要从解剖、临床治疗、手术技巧和策略三方面因素,推荐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应用于几乎所有主-髂动脉PAD。

新共识指出,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PAD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成功率>90%,死亡率低,是生活方式改善和运动未能有效控制症状患者的适宜治疗策略,但对比剂肾病等需引起足够重视。

支架类型并无太大区别

球囊导管、血管内支架可广泛用于多种PAD病变,得益于药物洗脱球囊、药物洗脱支架和可吸收生物支架等新设备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COBEST试验表明,对于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分级为C和D病变,覆膜支架可能优于裸金属支架;但对于B级病变,二者无明显差异。

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哪种支架优于其他类型,不同支架疗效相似,但尚需大规模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共识指出,球囊扩张支架治疗主-髂动脉PAD在径向支撑力和位置精确度两方面具有优势,更适用于严重钙化性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其优点包括灵活性好、适用于不同直径的血管、可用于更大长度的病变等。

入路选择需综合考虑

动脉入路选择需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病变严重程度、病变位置等。对于TASC分级为A、B、C级的主-髂动脉PAD,血管内介入治疗优于动脉内膜切除术,证据表明前者在降低患者死亡率方面更具优势。

共识推荐血管内介入治疗适用于较严重的主-髂动脉PAD患者,定义为主-髂动脉狭窄>50%、静息平均步行压力梯度>5mmHg,跛行伴严重肢体缺血(Rutherford分级2~6)。

股-腘动脉PAD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率高的情况已得到较大改善,其绝对适应证包括:(1)股-腘动脉狭窄>70%或CTO、跛行影响生活或工作(Rutherford分级2~3)、药物治疗和(或)步行治疗不能耐受或失败;(2)股-腘动脉狭窄>70%或CTO伴严重肢体缺血(Rutherford分级2~6);(3)股总动脉狭窄70%或CTO、临床需要血管通路。

转载请注明医师报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中国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jczd/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