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

(一)介入治疗概括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尤其是表现为静息痛、溃疡、坏疽的重症肢体缺血(CLI)。其治疗目标就是要尽可能恢复闭塞动脉的血流,以达到缓解症状、挽救肢体的目的。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以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为代表的血管腔内技术日益成熟,在PAD治疗方面应用日趋广泛,也由此带来了PAD治疗理念和方法上的一系列变化

血管腔内治疗多可在局部麻醉下穿刺完成,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可反复进行等优点,尤其适合于高龄、高危、多并存病的患者,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可高达40%~60%,常无法耐受创伤相对更大的麻醉和传统手术。更重要的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理念已从单纯追求血管通畅率发展为更加注重症状改善率和保肢率,因为后者才是治疗的根本目的。

在以往备受争议的股浅动脉(SFA)长段闭塞性病变和膝下动脉(BTK)闭塞性病变的治疗选择方面,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表明,腔内治疗不仅在技术上可行,疗效也是令人满意的,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等近期效果十分明显。尽管其远期通畅率尚不如旁路手术,但保肢率两者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对大多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尤其是高龄、高危的CLI患者都应尽可能地先作腔内治疗的尝试,这是符合当今外科治疗微创化、腔内化之大势的。

(二)介入治疗方法

手术均于DSA室进行。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或腘动脉),根据病变的部位选择穿刺方向。

(1)髂总动脉闭塞选择同侧逆行穿刺,髂外动脉闭塞选择对侧逆行穿刺,沿导丝插入猪尾导管至腹主动脉,行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造影,确定狭窄范围和长度。

(2)股浅动脉及腘动脉闭塞选择同侧顺行穿刺,经导管鞘注入适量造影剂造影,了解病变部位及程度。

(3)对于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有时需要多点穿刺,可以提高通过率,常用途径:经对侧翻山、经上肢入路、经膕动脉入路(需要在超声引导下)

穿刺成功后,用路径引导导丝反复试探并逐渐通过闭塞段,然后跟入球囊扩张导管至闭塞段,使动脉狭窄部位得以予扩张,然后,选择适当的支架置入。支架植入后再行造影观察病变血管的血流情况。支架多选用自膨式支架。手术结束后拔出导管鞘,穿刺点局部予以加压包扎。术后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24小时。

(三)术后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拜阿司匹灵、氢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

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等

扩血管药物:已酮可可碱、前列地尔、贝前列腺素、罂粟碱等

抗凝药物:华法令、低分子肝素等









































中科白癜风微博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jczd/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