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
新运营时代的逆向物流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李勇建,冯立攀,赵秀堃,徐芳超
引言绿色发展是新运营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在新运营时代下,受到数字经济、互联网技术和绿色消费等诸多因素影响,无论是整体市场经济还是企业运营模式均发生巨大变化。其特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新运营时代的整体市场经济放缓成为新常态,企业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逐渐饱和是整体市场参与主体所面临的挑战;二是新的消费者群体意识和互联网消费习惯,使得市场需求出现新的契机;三是面对整体市场经济放缓的常态化和新消费群体的新行为属性,企业需要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创新和市场战略规划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其中逆向物流管理就是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之一。面对逆向物流模式的这一转变,有必要对逆向物流管理研究在过去的发展进程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从而为未来企业逆向物流管理提供指导,为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在过去十几年逆向物流管理相关研究取得了哪些新进展?二是,未来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本文基于以往相关研究基础,从逆向物流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入手,梳理并归纳在以往研究中较受重视的研究议题。
利益驱动型逆向物流的研究重点逆向物流管理是指企业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其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并进行资源化处理,主要步骤包括:回收、分类、翻新再使用/再制造和绿色处理等环节,通过将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结合,从而形成一个从产品设计、生产、分销、消费到回收、翻新、再制造和资源化处理的完整闭环供应链系统.可见,产品的回收是逆向物流运行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废旧产品被进行再制造或再循环处理,最后企业将再制造/再循环后的产品推向一级或二级市场来实现二次获利的目的.因此,利益驱动型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回收渠道结构的选择设计,以及再制造策略和二级市场的竞争两个方面。
1.回收渠道结构的选择和设计在传统的利益驱动型逆向物流运作模式中,回收渠道的结构选择和设计尤为重要].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回收主体的确定、基于主体之间的关系属性以及影响回收结构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回收渠道结构对回收主体利润的影响。从当前研究进程来看:首先,在现有的回收渠道研究中,制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回收商构成了逆向物流的主流回收主体10-1.其中制造商主导回收模式所突显的优势主要依赖于制造企业对自身产品的全面了解,同时在回收过程中能有效激励相关企业改进产品设计,进而从源头来提高回收效率;零售商主导回收模式的特点在于对市场资源的掌控程度普遍高于其他参与主体,同时能够直接激励消费者进行有效回收。而第三方主导回收模式则重点强调回收流程中的分工合作,通过专业的回收技术和较好的规模经济来提升整体供应链的回收绩效。
2.回收再制造策略和二级市场的竞争产品的回收再制造策略是企业实施绿色发展的优势和竞争力,更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但在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依然面临两难境地,一是面对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制造投资成本和收益均衡问题,企业不仅要考虑前期的面向环境的生态设计投入和努力成本,更要考虑再制造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后期的市场盈利水平10.34.二是面对二级市场中翻新产品的竞争,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水平、产能水平以及消费者偏好对产品需求的影响问题。针对以上的再制造决策和二级市场竞争问题,当前的研究观点分为两个视角.一是微观视角:重点分析企业是否进入二级市场以及进入的条件,此类研究基于再制造产品对企业利润的双面影响作用,结合企业自身的产品属性、生产能力和发展战略,以及当前市场结构属性,客观分析再制造决策所面临的市场机遇和进入条件.除了考虑企业自身和市场属性以外,回收再制造供应系统的构成,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都是在决策是否开展再制造活动,是否进入二级市场,以及明确进入条件时的关键因素。
消费者属性及其影响过程的深化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增多,消费者获取信息的能力也随之提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逐渐从短视型消费转向战略型消费,行为属性的变化对企业运营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逆向物流管理中,消费者行为的转变及其带来的影响尤为突出,同时,在逆向物流管理中,消费者既是“买者”,也是“卖者”身份,其双重角色属性所表现的行为特征会更加复杂多变,其对企业决策的影响也更加深远。
1.突出短视型消费者的基准效应短视型消费者是指在购买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更注重当前收益,而忽略产品或服务可能产生的未来收益。其中,与当前收益直接相关的是产品的价格、质量、政策等所带给消费者直接的消费体验。此类属性的开发和推广也就成为了企业吸引消费者的核心运营战略,但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加,以及逆向物流的快速发展,产品的绿色度和社会价值也逐渐成为消费者的选择偏好。因此,消费者的绿色偏好或多重偏好也成为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