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妇产科学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1节: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外生殖器

外阴的范围和组成

外生殖器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称为外阴,前为耻骨联合,后为会阴。

1.阴阜:位于外阴最前面,上面有阴毛,呈倒三角形生长,皮下脂肪丰富。

2.大阴唇:为两股内侧一对纵行隆起的皮肤皱襞,自阴阜向后延伸至会阴。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含丰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伤后易形成血肿(富含静脉丛)。注:只要说外阴受伤疼痛肿胀,那就是大阴唇血肿(或阴道壁)

3.小阴唇:位于两侧大阴唇内侧,富含神经末梢。

4.阴蒂:由海绵体组成,富含神经末梢,为性反应器官。

5.阴道前庭:又称巴多林腺,腺管细长(1~2mm),向内侧开口于阴道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如果发炎等原因引起腺管口闭塞,形成前庭大腺囊肿或前庭大腺脓肿。

内生殖器及其功能

女性内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内,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输卵管和卵巢可以并称为子宫附件。

一、阴道

1.黏膜层为复层鳞状上皮,无腺体,有很多横行皱襞,伸展性较大。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阴道壁富含静脉丛损伤易血肿。宫颈粘膜为单层高柱状上皮。

2.阴道前后壁不等长:前壁短(7~9cm),后壁长(10~12cm)。

3.上端包绕宫颈阴道部,形成阴道穹隆,分前、后、左、右4部分,后穹隆最深,卧位时是人体最低点(直肠子宫陷凹),常用来穿刺或引流。

(1)子宫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形或三角形,重50g;长7-8mm、宽4-5mm、厚2-3mm;容量5mL;上部较宽为宫体,顶部为宫底,宫底两边为子宫角,下部为宫颈。

(2)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子宫峡部,它连接宫体与宫颈,它既不属于宫体也不属于宫颈。

没怀孕时:1cm;怀孕时:7-9cm,形成子宫下段,子宫下段横切口的部位。

(3)子宫峡部有上下两个口:上口窄,为解剖学内口;下口宽,为组织学内口。

(4)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女童为1:2,成年妇女为2:1,老年妇女为1:1。

1.组织结构:子宫内膜属于柱状上皮,分为两部份。

(1)上2/3为功能层,每月周期脱落,形成月经;

(2)下1/3为基底层,不受性激素影响,不发生周期变化。

2.子宫韧带:

(1)圆韧带:起自两侧子宫角,终止于大阴唇前端,维持子宫前倾位。维持前倾的是圆韧带和宫骶韧带-----钱(前)是圆的(骶)

(2)●阔韧带:里面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为疏松组织,终止于两侧骨盆壁,维持子宫左右固定位置。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均从子宫阔韧带基底部穿行,所以子宫手术切开阔韧带时要防止误伤。

(3)主韧带:横行于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它的作用是固定宫颈位置、防止子宫下垂(如果损伤后会引起子宫脱垂)。

(4)宫骶韧带:向后上牵引宫颈,也是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三、输卵管

全长8~14cm,分为四个部份:

1.间质部:最窄的。

2.峡部。

3.壶腹部:好发异位妊娠(宫外孕)。

4.伞部:有“拾卵”作用。

5.受精的部位:壶腹部与峡部交接处。

█四、卵巢:大小为4cm×3cm×1cm,重约5-6g。

1.有两个功能:

(1)排卵;

(2)分泌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少量雄激素)。

2.解剖: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开始排卵后逐渐凹凸不平。

(1)卵巢外表面无腹膜,由单层立方上皮覆盖即生发上皮,深面有一层致密纤维组织称卵巢白膜(感染、炎症不易穿过白膜,起保护卵巢髓质作用)。

(2)卵巢外侧有骨盆漏斗韧带(又名卵巢悬韧带)连接于卵巢与骨盆壁之间,卵巢动静脉在该韧带内穿行。内侧有卵巢固有韧带连接于卵巢与子宫之间(切除子宫双附件时不用切除它)。

●考点:

子宫全切(保留卵巢):切除子宫4条韧带+卵巢固有韧带;

子宫次全切:留住宫颈,主韧带不能切,其他韧带全切;

子宫全切+双侧附件:除了卵巢固有韧带,其他韧带全切。

女性生殖器官血管、淋巴和神经

█一、血管及其分支

1.卵巢动脉:两侧都有,起自于腹主动脉。(注:左侧卵巢动脉还可以起自于左肾动脉,回流于左肾静脉)。右侧卵巢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左侧汇入左肾静脉,故左侧盆腔静脉曲张较多见。

2.子宫动脉、阴道动脉、阴部内动脉:都起自于髂内动脉。

二、淋巴分布与生殖器官淋巴的流向(就近原则)

1.阴道下段淋巴主要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2.阴道上段、宫颈淋巴,大部汇入髂内及闭孔淋巴结,小部汇入髂外淋巴结,并经宫骶韧带汇入骶前淋巴结。

3.宫体、宫底、输卵管、卵巢淋巴,大部分汇入腰淋巴结,小部分汇入髂外淋巴结。

4.宫体阔韧带两侧淋巴沿子宫圆韧带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三、内外生殖器官神经支配

1.外生殖器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

2.内生殖器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子宫平滑肌有自主节律性活动,完全切断其神经后仍能有节律性收缩,还能完成分娩。

骨盆

一、骨盆的组成: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

1.骨盆关节:包括耻骨联合、髂骶关节和骶尾关节。耻骨联合在妊娠期受性激素影响变松动,分娩过程中轻度分离;骶尾关节有一定活动度,分娩时尾骨后移,有利于胎儿娩出。

2.骨盆韧带: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其中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标志。

二、骨盆的分界

1.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线及髂耻上缘的连线为界,将骨盆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

2.真骨盆即小骨盆为盆腔一部分,是胎儿产出的骨产道,坐骨棘是分娩时衡量胎先露下降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骨盆的类型

1.女型:最常见。入口呈横椭圆形,入口横径比前后径稍长。

2.扁平型:入口呈扁椭圆形,横径>前后径,骨盆浅。

3.类人猿型:入口呈长椭圆形,入口前后径>横径。

4.男型:入口略呈三角形,骨盆腔呈漏斗形。

四、骨盆的组成

1.两侧坐骨结节前缘连线将骨盆分为:前面的尿生殖三角,后面的肛门三角。

2.骨盆底:由外向内分3层

(1)外层: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和肛门外括约肌。

(2)中层:泌尿生殖膈。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

(3)内层:盆膈。肛提肌。

五、邻近器官:女性尿道短而直,长约4~5cm。

第2节: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妇女一生划分为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7个阶段。发育最关键的是青春期。

儿童期:出生后4周到12岁左右。8岁前卵泡无雌激素分泌,生殖器呈幼稚型。

青春期:10-19岁。青春期发动通常始于8-10岁。

1.生殖器发育:第一性征发育。

2.乳房发育:女性第二性征的最初特征,为女性青春期发动的标志。

3.肾上腺功能初现:青春期肾上腺雄激素分泌增加,引起阴毛和腋毛生长。

2.月经初潮:青春期的重要标志。通常发生于乳房发育2.5年后。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经期2-8日,平均4-6日;正常经量20-60ml,>80ml为过多。

█卵巢功能与卵巢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的功能

1.排卵:卵泡生长过程:始基卵泡→窦前卵泡→窦状卵泡→排卵前卵泡。

2.分泌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少量雄激素。

二、卵巢周期性变化

1.排卵: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与黄体期相等)。

(1)两边卵巢轮流的每月只排一个卵。

(2)排卵前后各4-5日为不安全期。

2.黄体: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壁塌陷,卵泡颗粒细胞和内膜细胞内嵌,周围由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

(1)排卵后7~8日(相当于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黄体体积和功能达高峰(雌激素的第二个高峰,孕激素的一个高峰),直径1~2cm,外观色黄。

(2)只存在1-2天。

(3)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形成白体。

(4)黄体的寿命是14日(排卵日至月经来潮为黄体期,一般为14日)。

(5)黄体功能衰退后形成月经。

三、卵巢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

卵巢合成及分泌的性激素大多为甾体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主要有雌激素(雌二醇及雌酮)、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还可以分泌多肽激素和生长因子。

甾体激素合成原料为胆固醇。在LH的刺激下卵泡膜细胞内的胆固醇形成孕烯醇酮,是所有甾体激素的前体物质。卵巢在排卵前以△5途径合成雌激素,排卵后以△5和△4合成雌激素。孕酮主要经△4合成。孕→雄→雌激素。甾体激素主要在肝内代谢。

?1.雌激素

(1)雌二醇:含量最多。

(2)雌酮。

(3)雌三醇:活性最少,但最有意义。

2.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特点:雌激素有两个高峰、两种来源、两种反馈。

孕激素有一个高峰、一种来源、一种反馈(负反馈)?。

(1)雌激素:有两个高峰(两个分泌来源):

排卵前的高峰(第一次高峰)是卵巢内膜细胞分泌的(与卵泡有关);

排卵后的高峰(第二次高峰)是黄体分泌的。(黄体能分泌雌、孕2种激素)第一个高峰比第二个强大。

(2)孕激素:只有一个高峰,时间与雌激素第二个高峰重合,是黄体分泌的。

█(每年考1分)

3.雌激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为排卵、受精、着床做准备

(1)使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殖,使内膜增厚。

(2)使宫颈口松弛、扩张;宫颈黏液分泌增加、变稀薄(精子容易通过);

(3)阴道壁变得光滑;阴道上皮细胞增殖和角化,黏膜变厚;

(4)加强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振幅;

(5)促进水钠潴留;

(6)通过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7)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

4.孕激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为了保护胎儿做准备

(1)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化为分泌期(分泌营养物质);

(2)使宫颈口闭合,黏液分泌减少,性状变黏稠;

(3)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4)抑制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频率和振幅;

(5)促进水钠排泄;

(6)对下丘脑、垂体有负反馈作用,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

雌、孕激素的协同作用:促进乳腺发育。

5.雄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阴毛、腋毛生长。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一、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记住时间)

1.月经期:月经周期第1-4日,孕激素和雌激素撤退的结果。

2.增殖期:月经周期第5-14日,雌激素作用的结果。●该期决定月经周期的长短

(1)增殖期早期:月经周期第5-7日,腺上皮呈低柱状;

(2)增殖期中期:月经周期第8-10日,腺上皮柱状增长,呈弯曲形;

(3)增殖期晚期:月经周期第11-14日,腺上皮呈高柱状。

3.分泌期:月经周期第15-28日(黄体期时间固定为14天),雌激素和孕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分泌期早期:月经周期第15-19日,腺上皮开始出现核下糖原小泡;

(2)分泌期中期:月经周期第20-23日,腺上皮出现顶浆分泌;

(3)分泌期晚期:月经周期第24-28日,腺上皮有糖原分泌。

二、月经:初潮多在13-14岁,也可早至11-12岁。正常经量:20~60ml;月经过多:>80ml。月经血为不凝血。

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一、宫颈黏液的周期性变化

1.随雌激素浓度增多,宫颈黏液分泌量不断增多,至排卵期变得稀薄、透明,拉丝度10cm。这时宫颈外口呈“瞳孔”样。镜下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排卵期。

2.受孕激素影响,宫颈黏液分泌量逐渐减少,变黏稠浑浊,拉丝度差易断裂,镜下见排列成行的椭圆体。

月经周期受下丘脑、垂体和卵巢调节。

1.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考点,一定要理解,记住)

●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包括2种: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卵巢生成:雌激素+孕激素。

2.●反馈作用:

(1)正反馈:(排卵前)卵巢内膜细胞分泌雌激素(浓度≥pg/ml)→促进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LH)达到第一个高峰→促进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2)负反馈:(排卵后)黄体分泌孕激素增多(只有一种反馈,它只由黄体分泌)→与雌激素联合抑制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LH)→调节下丘脑。

3.属于神经内分泌调节。

4.黄体生成素(LH)高峰是引发排卵的关键因素,由腺垂体分泌。

5.维持黄体功能的并不是黄体生成素,而是hCG。

6.第1个高峰为雌激素升高,是FSH、LH升高所致;第2个高峰为雌激素和孕激素升高,是LH峰所致;LH峰为雌激素的第1峰诱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jczd/11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