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但对于抗血小板药物耐药者,脑血管栓子形成率及近期症状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

——摘自文章章节

背景和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每年因缺血性心脏病导致万人死亡,由于中风导致万人死亡。缺血性卒中约有30%源自颈动脉狭窄栓子脱落,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可将每年的卒中风险降低9%。但仅在美国,每年就有,例中风复发,其中三分之一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

自从年首次报道了阿司匹林耐药性以来,抗血小板治疗的耐药性得到了广泛报道。在接受阿司匹林二级预防的卒中患者中,对阿司匹林治疗耐药的患者中有40%的人在2年内发生了严重的血管事件,而阿司匹林敏感者仅为4.4%。尽管有证据表明应该考虑对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耐药性检测,但尚未广泛采用。

研究方法

收集例预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的静脉血,采用多板阻抗凝集分析法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在这些患者中,有33例在术前一天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对进入同侧大脑中动脉的栓塞/小时数进行了计数。

研究结果

例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有21例(26.3%)发生耐药,33例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中有14例(42%)发生耐药。近期发生症状性脑卒中的患者平均残余血小板聚集率显着更高,达到41.9(32)Au,而无症状患者的平均残余血小板聚集率为30.8(16)Au(P=0.)。残余血小板聚集也与同侧大脑中动脉经TCD计数的栓子/小时数显著相关(r=0.45,P=0.)。

表1.根据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进行分组,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特征。

图1.相比平均残余血小板聚集率为30.8(16)Au的患者,平均残余血小板聚集率为41.9(32)Au的患者发生症状性脑卒中风险明显升高(P=0.)。

图2.33例患者在CEA之前,TCD检测到残留的血小板聚集与同侧大脑中动脉的脑栓子数量之间存在的显著相关性r=0.45(P=0.)。

研究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耐药性与脑血管栓子发生率和近期症状性脑卒中发生有关,可作为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对于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常规进行药物耐药性检测。

一点评述

该研究再次指出临床上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存在很大比例的耐药性。而且该研究也初步证实了抗血小板药物的耐药性与脑血管栓子形成及症状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上述研究结果也再次为临床医师敲响警钟,为了制定有效的抗栓方案,对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均应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本文由高翔医师审校及组稿袁涛医师编译

血管资讯学术资讯专区

网址:xgzx.talkmed.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jczd/105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