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多种因素参与易损斑块的发生。对其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和开发,将有助于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其生物学标志物包括影像学标志物和血液标志物。在影像学标志物方面,颈动脉内膜厚度的评估已为临床广泛应用。其他的影像学标志物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如高分辨率核磁共振,SPECT、PET、near-infraredfluorescence(NIRF)。而放射核素以及荧光标记的生物学探针如FDG,MMP探针和AnnexinA5也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血液标志物方面: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浆IL-6、CRP、sCD40L水平不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发展有关,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方面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的生化标志物,IL-6、sCD40L有望成为评价斑块稳定性及预测斑块破裂较理想的生化标志物。斑块内出血是斑块易损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金属基质蛋白酶与斑块的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已经被证实。金属基质蛋白酶可以溶解基质成份,使斑块不稳定。CD是金属基质蛋白酶的诱导因子,可以将无活性的金属基质蛋白酶前体裂解为有活性的金属基质蛋白酶。但其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
本研究团队测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样本和血浆中CD的表达,初步探讨了CD与不稳定斑块、斑块内出血的关系。
结果表明CD的高表达可提示斑块的不稳定,并且更加反应斑块内出血的发生。高CD水平与近期卒中事件密切相关。CD可以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查手段,在临床应用中,用以评价斑块的稳定性,指导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
本文来源于神经病学年会。
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引发白癜风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