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哪家强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韩新巍教授简介河南医科大学学士、中山医科大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河南省介入治疗与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介入治疗研究所所长,郑州大学影像医学(系)专业副主任,医院介入治疗中心主任。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余篇,主编专著4部,联合主编(译)专著3部。获得科技进步奖1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任国际布加综合征协会副主席,兼任中国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分会介入专业学组委员等10余个学术职务。被聘为《中华放射学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10余个期刊编委,从事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近30年,创建了多项介入新技术,发明了多个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介入新器械。创建和领导着中国最大介入治疗团队,全面开展神经介入、血管介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肿瘤介入和非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历史沿革介入治疗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其兴起时间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则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国内仅有包括河南医院医院开展了介入治疗。由于介入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可重复性和相对安全性高、治疗范围广等优点而迅速以燎原医院。医院(医院)在河南省最早开展介入治疗工作,第一台血管造影机为年在原有mA的X射线诊断机基础上改装升级的双球管的快速自动换片机(AOT-S),将单球管加装为双球管,加装自动快速换片机,更换固定床为可旋转的检查床,以卡片插孔方式自动控制曝光和摄片速度,为最原始的电脑功能。放射科李根宏教授与王声鼎教授利用这台设备和心脏内科闫西艴教授、闫文泰教授、崔钟玺教授等合作开展了大量心导管工作,填补了河南省在心脏疾病介入治疗诊断的空白,成为全国较医院。虽然早期只是借助于介入技术来诊断疾病,但在其他影像技术相对落后的当时,起到了其他影像技术无法比拟的作用,为后来郑州大学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作为国内最医院之一,医院于年由李树新教授归国后带领研究生李彦豪、胡自伦率先开展,当时开展了脑血管造影、肾动脉造影、心血管造影、肝动脉造影和栓塞等,此后三年间完成近例病例,手术例数及水平在当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介入治疗技术,为日后医院介入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专业人员先后于年和年调往南方,人员的流失和设备的落后,使得医院介入工作一度停止,全省介入工作也停滞不前。而此阶段全国其他省市的介入放射学工作有了快速发展。年在河南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医院购置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DSA设备,时任放射科副主任的韩新巍领军重新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经过几年的普及、提高和创新,年3月,在时任河南医院院长李荫太教授等领导的支持下,在当时的河南医院东住院部建立了介入治疗病区,这是河南省内最早成立的专门的介入治疗病区,当时开设病床10张,开展了肿瘤疾病、非肿瘤疾病、心血管介入治疗,为日后医院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年12月1日,为了促进医院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医院院长盛光耀教授的指示,介入治疗病区由医院本部5号病房楼二楼,开设床位数由先前的10张扩展至26张,收治患者的能力提升了数倍。同期还开设了介入治疗门诊,使医院具有介入医学完整的诊疗体系。在此后的几年间,介入治疗病区不断发展壮大,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年治疗患者增长至1余人次,年完成各类介入手术增长至例次,科室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与实践中,以韩新巍教授为带头人的科室科研团队逐渐意识到:在介入医学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我们在技术上并没有多大差距,主要差距在于新器械和新技术的研发上。8年6月,经获郑州大学批准,成立了郑州大学介入治疗研究所,致力于介入放射学领域新技术及新器械的创新研究,使医院的介入工作能够长期保持先进水平。8年7月6日,随着医院总体床位数的增长,医院发展的步伐,在院长阚全程教授的大力支持下,介入病房开设病床数由26张增至55张,8年11月增加至78张,9年5月增加至张,9年9月,介入病床数量再次得到拓展,目前,共拥有3个介入治疗病区,总床位达余张,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介入治疗团队。中心目前设置1个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病区、1个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病区、1个肿瘤与非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病区,3个具有世界一流多功能DSA(有CT功能)的介入治疗手术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余人,其中医生近30人,教授4名,副教授8名,博士学历6人,硕士学历16人,在读博士7人。该中心年收住院余人次,完成介入手术余台次。现已形成以脑中风血管内治疗、大血管疾病腔内隔绝治疗、大出血介入救治、气管狭窄与气道瘘内支架治疗、良恶性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胆管癌病理学病因学研究、布-加综合征病因学研究与预防等为特色的的临床介入治疗与研究中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累累硕果,介入病区医护人员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刻苦钻研,积极进取,不断总结临床治疗经验,共发表医学专业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0部,多次荣获国家和省市级科技进步奖,获得各项专利20余项。年,在李树新教授的不懈努力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脑血管造影、肾动脉造影、心血管造影、肝动脉造影和栓塞等,并进行了“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栓塞术的实验研究”,推进了介入放射学栓塞剂的研究。年,进行了布-加综合征经皮血管成形治疗研究。年,韩新巍教授率先在河南省开展了CT导向下穿刺活检与囊肿硬化治疗技术,开创了省内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的先河。年,进行了“中药鸦胆子油微囊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研究,将中药应用于临床介入放射学治疗,进一步证实其具有化疗与栓塞的双重作用。年,在河南最早开展了食管癌的介入治疗,利用插管局部化疗,近期有效率达80%~90%,治疗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6年3月,韩新巍教授完成的《支架彻底封堵支气管残端瘘》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满意效果。6年10月,医院在河南省独立完成首例新型水膨胀弹簧圈介入治疗,为一名罕见的巨大脑动脉瘤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治疗费用仅为使用普通弹簧圈的1/2。7年10月,为一例5岁气道狭窄患儿成功置入气道内支架,并获得良好疗效,在国内尚属首例,走出了儿童气道病变介入治疗的第一步。“韩氏支架”享誉介入医学界中心目前负责人韩新巍教授带领团队经过20余年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在布-加综合征、气道病变、上消化道病变和阻塞性黄疸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中有多项技术创新和专利发明;在食管癌、贲门癌、肺癌外科手术切除并发症的介入治疗中,创建了多项新技术,解决了多个世界性医学难题。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享誉介入医学界的一系列“韩新巍内支架”,业内称为“韩氏支架”:1.蘑菇状内支架
即“蘑菇状覆膜食管胃底堵瘘内支架”,用于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针对食道癌或贲门癌手术后出现的食管-胃吻合口胸膜腔瘘,常规的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只能被动维持而难以使吻合口瘘愈合。蘑菇状支架的发明给广大食道癌术后患者带来了福音,仅需10分钟的微创手术,经过几周的恢复时间就能促使瘘口愈合。“几个月来我滴水未进,胸腔的粗大引流管每天流出脓液几百毫升,我生不如死,现在能尝到食物的美味,你们不但治好了我的病,更让我尝到了生活的快乐。”接受蘑菇状支架进行瘘口封堵的患者在术后激动地说。
2.子弹头内支架
即“气管支气管分支盲端覆膜内支架”,和“Y型子弹头内支架”用于治疗肺叶切除并发症支气管残端瘘。根据支气管残端瘘的结构特点,采用介入方法将该支架置入支气管残端内,完全封堵瘘口,使胸膜腔炎症消退,瘘口愈合。待瘘口愈合后,再取出支架。这种微创伤治疗方法创建了肺癌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内支架封堵的介入治疗新技术。
3.Y型支架与输送器
即“倒Y型一体化金属自膨胀式气道内支架”与输送系统,用于治疗致命性的气管下段复合狭窄、气管隆突区复合狭窄、气管与主支气管复合狭窄等气道病变。使用一根医用合金丝编织出三分支的一体化倒Y字型自膨胀式金属气道内支架,结合内支架捆绑和推送的两种介入技术,一次性向气管与双主支气管置入Y型三分支内支架。这种Y型内支架的发明与应用已经挽救了全国各地数百名患者的生命,并已出口欧盟,走向世界。
4.L型气道可回收支架
即“L型气管—主支气管分支部分覆膜可回收内支架”,用于治疗良性主支气管广泛性顽固性狭窄。采用L型气道可回收支架治疗主支气管良性狭窄,可避免手术切除一侧肺,将内支架置入气道、保留3个月后再取出,促使纤维组织结构重建,恢复主支气管空腔结构和通气功能。这种方法既预防了气道内膜增生导致的再狭窄问题,又解决了支架再取出的世界性难题,开创了气道内支架临时性放置与可取出的先河。
5.下腔静脉可回收内支架
用于治疗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置入的下腔静脉可回收内支架不仅解除了血管狭窄、压迫血栓预防血栓脱落的致命性肺栓塞,而且避免下腔静脉内永久内支架置入继发性肝静脉阻塞的严重并发症。这是国内外医学文献中第一个成功应用于临床的血管内可回收内支架,突破了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介入治疗的禁区。
以上支架都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
原文摘自:《医心评论》血管外科专刊第一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jbyf/1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