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46岁。
发病时间:-7-:00。
到院时间:-7-:40。
症状: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10-30分钟,而后右侧无力症状可完全缓解;间隔30分钟到1小时即再次发作,到达急诊时已发作9次。
神经科体格检查:右上肢触觉较左侧减退。
吸烟20年,10支/日;既往史和家族史无特殊。
影像资料PART/02-7-:13急诊多模式CT△颅脑CT平扫:未见明确异常。△颅脑CTA: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轻度狭窄;右侧椎动脉颅内段未见显影;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局部显著狭窄(红箭)。△颈部CTA:颈部所见脑动脉未及明确狭窄-闭塞病变。△脑CTP:左侧基底节后部较小范围区域(白箭)TTP明显延长,而CBV和CBF显著降低,提示该部位组织已经梗死。急诊予以负荷剂量双抗、强化剂量他汀和补液扩容治疗后,症状未再发作。-7-16MRI△脑T2WI、FLAIR、DWI和ADC:左侧壳核后部急性梗死。
△颅脑3D-TOF-MRA: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局部显著狭窄(红箭);狭窄部位高分辨管壁MRI:局部管壁偏心增厚(黄箭)T2信号不均一(提示粥样硬化斑块),T1呈等信号,并呈偏心强化。
-7-20DSA△DSA: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局部管腔中度狭窄(红箭),可见数条豆纹动脉起自狭窄段。住院期间病情稳定,未再有右侧肢体无力发作;出院mRS:0。
简评PART/031、这是一例典型的由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斑块累及豆纹动脉开口所致的豆纹动脉预警综合征。临床症状呈典型的反复刻板发作的偏侧肢体无力;体格检查发现轻微的右上肢感觉异常;影像学提示左侧壳核后部小范围急性梗死;CTA和MRA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管壁高分辨MRI于狭窄部位检测到偏心斑块,伴强化,斑块主体位于上部(外侧豆纹动脉常见发出位置);而且,DSA进一步明确有多条豆纹动脉自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段发出。
2、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巨大进步,如多模式CT和管壁MRI技术,使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的了解不断深入,为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
3、本病例表明,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而言,行急诊多模式CT评估是合理和必要的。在此患者,CTA发现了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首先解决TIA病因诊断问题。然而,脑CTP显示此狭窄未引起明显的低灌注,但仔细阅片发现左侧壳核后部小范围TTP显著延长,而相应的区域CBV和CBF显著降低,提示已经完全梗死;进而结合颈部CTA未发现狭窄-闭塞病变,以及无房颤病史,最终判定病理机制是: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病变累及外侧豆纹动脉开口,导致豆纹动脉预警综合征(低灌注导致反复无力发作),并已经造成供血区小范围梗死(根据CTP判断,最终由MRI证实)。基于上述结果,急诊予以负荷剂量双抗、强化剂量他汀和补液扩容治疗后,病情稳定,无再右侧肢体无力发作。
4、值得重视的是,急诊多模式CT的脑CTP不仅可评估大血管闭塞脑卒中的“组织窗”,以筛选急诊血管内治疗病例;目前高档机器脑CTP的空间分辨率高,后处理图像的色彩分阶层次范围大,可检测到范围较小的穿支动脉急性梗死病灶,如本病例所示,但要仔细阅片和谨慎判读。
原创作者:陈红兵
编辑:黄欣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