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丨药物涂层球囊支架助力外周动脉疾

在VIVA大会上,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最新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指出了目前最棘手的外周动脉疾病治疗的方向。

目前,药物涂层球囊(DCB)和血管支架技术不断发展,可预见不久的将来就能完全取代血管成形术成为股髂动脉病变的首选疗法。在VIVA大会上,研究人员对这些介入疗法的长期数据进行了分享,其中不乏一些极具挑战性的病例,治疗结果喜人。

会上,Kaiser医院PeterSchneider博士展示了IN.PACTSFA试验最近4年的研究成果:DCB在治疗外周动脉疾病时已形成一套标准治疗体系,他表示:“DCB对病灶部位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球囊器械的长期随访,尤其是关于安全性上的随访,我们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最终数据来自多个国家的相关临床试验,在IN.PACTAdmiral试验中,共例患者被纳入研究,患者随机接受紫杉醇涂层DCB或PTA的治疗,结果显示:四年后,介入(DCB)组患者血管开放度明显更好(优于另一组25%),且更少出现临床驱动的TLR(靶病变血管重建)症状(76.8%vs70.4%;log-rankP=0.)。此外,DCB组出现再次介入的时间是PTA组的2倍多(.2vs.9天;P0.)。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因器械或手术原因而造成的死亡或相关部位截肢。

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PanelistJohnKaufman博士对两组间轻微的TLR表示困惑,他预想DCB组和PTA组间的差异可能会很大。而Schneider博士却认为,再次介入治疗的时间更应该值得被着重考虑,目前外周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的目的是为了能使再次介入治疗的时间超过既往PTA和BMS治疗所带来的一年时间。他强调,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尽量把再狭窄峰值出现的时间往后推移,虽然介入治疗无法保证永远维持效果,但绝大多数病人都会从后移的时间上获益。

真实世界中的挑战

同时,德国ThomasZeller博士公布了同种DCB治疗慢性完全冠状动脉堵塞(CTO)、支架内再狭窄以及糖尿病患者(病灶大于15cm)的2年临床试验数据,这项真实世界队列研究属于IN.PACT全球研究的一部分。

在名接受治疗的患者中,2年内未发生临床驱动TLR的患者占了其中的83.3%,出现临床持续改善的患者有68.6%,达安全性复合终点(30天内未发生因器械或手术原因引起的死亡、2年内未发生相关部位截肢、2年内未发生临床驱动TLR)的患者有81.7%。就安全性复合终点而言,Zeller博士认为以药物球囊为基础的介入性治疗措施,最终体现出的结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相比而言,对于其他外周血管疾病症状,IN.PACT全球研究的患者的干预率比IN.PACTSFA队列研究患者要高出7%。

改变血流对抗再狭窄

BioMimics3D螺旋支架

会上,Zeller博士还公布了MIMIC研究的分析数据,他们所采用的镍钛螺旋血管支架能很好地克服股髂动脉复杂病灶带来的影响,研究者从长远角度对镍钛器械的性能进行评估,BioMimics3D螺旋支架是一种弯曲形状的支架,模仿了血管的几何学自然曲线。这种支架使得Zeller博士希望达到的血液“涡流”状态成为可能。血液“涡流”状态可以很好地保护血管,减少或阻止狭窄或再狭窄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临床获益。

END

来源|HeartRhythm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白癜风早期怎么治疗
白癜风早期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jbjj/92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