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一项由首都医科医院缪中荣教授领导的中国17家医院参与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多中心前瞻性登记研究在线发表于《Stroke》杂志上,评价了高危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后30天的疗效及安全性。这是我国首个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大型登记研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一项研究球囊血管成形术及自膨式支架治疗的研究,对于中国乃至全球该治疗领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一直以来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全球第一项采用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SAMMPRIS)于年开始在全美50个卒中中心招募患者,预计5年内完成例患者入组,但最终因支架组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而在年4月提前终止。SAMMPRIS旨在对比近期发生卒中(2/3患者发生在1个月内)的颅内动脉重度狭窄(70%~99%)患者接受激进内科治疗(AMM组)或在AMM基础上行Wingspan支架手术(PTAS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PTAS组30天和1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4.7%和20%)“出人意料”的高,而AMM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治疗,并严格控制卒中的主要和次要危险因素)相应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5.8%和12.2%)“出人意料”的低,与WASID研究中药物治疗高达22.9%的1年终点事件发生率形成强烈反差。
从WASID试验到SAMMPRIS试验不难看出,内科治疗理念的进步可改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是不争的事实,不断完善的内科治疗必将是绝大多数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因此,年美国卒中学会(ASA)对球囊及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持审慎态度,指出PTAS的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那么,颅内支架临床研究的脚步是否会终止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SAMMPRIS是第一项但绝不会是最后一项对比颅内支架与“最好的内科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在错误中学习、在实践中成熟是每一项操作性治疗手段的必经之路,纵观现在视为卒中二级预防“金标准”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以及争议之声渐平的颈动脉支架(CAS)的发展历程均莫不如此。
这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自年9月至年1月共纳入例患者,其中,例行球囊血管成形术,例行球囊加自膨式支架治疗。主要终点事件为血管内治疗后30天内的卒中、短暂性脑缺血(TIA)或任何原因的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成功的血管再通。
图1.入选流程
结果显示:(1)主要终点事件率为4.3%,次要终点事件率为97.3%;(2)与球囊加自膨式支架治疗相比,行球囊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年龄更大、多为椎动脉病变和MoriA型病变,并伴有较低的残余狭窄程度
表1.入组患者血管内治疗后30天内的主要、次要终点及不良事件
表2.球囊血管成形术与球囊加自扩支架治疗的患者基线特征和终点事件比较
本研究提示,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具有低灌注症状的患者,血管内治疗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较高的技术成功率是可以被实现的,而这一结果仍需要进一步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Thirty-DayOut北京中药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