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刘颖陈坚党一平李毅清
通信作者:李毅清
本文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年11月第16卷第11期-页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血管外科
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年2月至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收治的8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或)DSA检查。患者明确诊断后行药物保守、腔内介入或剖腹探查及血运重建术治疗。观察指标:(1)临床特征。(2)治疗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出院后1、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为腹痛症状复发情况,CTA检查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变化或支架置入术后SMA变化及夹层重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范围)表示。结果(1)临床特征:①临床表现:80例患者中,75例有症状,5例无症状为健康体检时发现。75例有症状患者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均无腹膜刺激征,腹痛以脐周及腹上区为主,14例伴恶心、呕吐,4例伴血便。②影像学检查结果:80例患者均经CTA检查明确诊断为SISMAD。CTA检查表现为SMA局部增粗、真假双腔形成、动脉真腔变细并可见内膜瓣影、假腔形成血栓,其中77例第一破口位于距肠系膜开口1~6cm以内,3例位于主干中远段。80例患者均未发现主动脉夹层。(2)治疗情况:75例有症状患者中,53例药物保守治疗有效,有效率为70.7%(53/75),症状缓解平均时间为5d(1~12d);22例行支架置入术,均取右侧股动脉入路,置入自膨式裸支架或覆膜支架,其中21例成功,1例失败,手术成功率为95.5%(21/22),支架置入术失败患者予药物保守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无行剖腹探查及血运重建术患者。5例无症状患者嘱其院外有效控制血压,定期随访,未作其他干预。(3)随访情况:75例有症状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1~60个月)。随访期间,53例药物保守治疗患者中,2例行CTA检查示SMA夹层进展明显,其中1例随访2个月时腹痛复发并加重伴血便,DSA检查示SMA夹层动脉瘤形成,1例随访1年时腹痛复发。2例均行支架置入术后好转。其余51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复发。22例行支架置入术患者中,1例随访期间腹痛症状反复,随访1年时症状加重,CTA检查示支架内血栓形成并近端狭窄,抗凝治疗后于近端狭窄处行支架置入术;1例随访2年CTA检查示SMA夹层完全愈合;其余20例支架均通畅。5例无症状患者定期随访,未出现病情进展。结论SISMAD症状不一,多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治疗方案包括药物保守、腔内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需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关键词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放射学;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支架置入术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isolatedsuperiormesentericarterydissection,SISMAD)是指不伴有胸腹主动脉夹层而仅发生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MA)的夹层[1]。该病临床少见,由BAUERSFELD[2]于年首次报道。其发病率低,年文献报道的具尸体解剖结果中,SISMAD发现率约为0.06%[3]。但该病可引起极为严重的后果,夹层进展可影响SMA血供,严重时导致SMA血供中断引起急性肠缺血坏死。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SISMAD检出率不断增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年2月至年3月我科收治的8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8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0例,女10例;年龄34.0~74.0岁,平均年龄52.4岁。80例患者中,33例有高血压病史,23例有长期饮酒史,23例有程度不等的肝、肾囊肿,同一患者合并多种病史;21例有长期吸烟史。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治疗前均签署检查和治疗知情同意书。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SISMAD。(2)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动脉夹层,如主动脉或髂动脉等。(2)腹部有外伤史或手术史。(3)临床资料缺失。
1.3影像学诊断及治疗方法
患者行CT血管造影(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
邮编:
-
传真:-
Email:digsurg
zhxhwk.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北京中科白癫疯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