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头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最常见于发热性疾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颅脑外伤综合症、神经症等。下面简单介绍下椎动脉引发头晕头痛的相关:
我们已经知道:枕头高度不合适、乘车时打瞌睡、长时间伏案工作、趴着午睡、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等等,都很有可能导致颈椎病,出现颈部不适、功能受限,甚至是头昏、眩晕、头疼、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如上图)。
医学上专门有一类病就叫做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常有以下特征: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诱发头晕或者头晕症状加重。
现代人运动时间越来越少,不良姿势下久坐、久卧的时间越来越多,发生颈性眩晕患者越来越多,深度认识椎动(静)脉解剖学显得尤为必要(如下图)。
一、椎动脉的描述及分支椎动脉是由锁骨下动脉左右各发出一支,左侧较大,右侧较小,从第6颈椎横突孔进入后沿各横突孔上行,至环椎侧块后侧弯向后外侧椎动脉沟内,然后转向前方,穿过环枕后膜外缘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内,到延髓前内上行,达桥脑下缘时,双侧椎动脉汇合而成基底动脉(如下图)
?第一段:
自锁骨下动脉至第6颈椎横突孔,其通过颈长肌和前斜角肌的裂隙,当斜角肌痉挛时椎动脉受压迫。与椎动脉并行的椎静脉多位于其前方,其后侧有第7颈椎横突,7、8颈神经前支及交感神经干和星状神经节。此神经节发出的交感节后纤维,与椎动脉并行,形成椎动脉神经丛,故临床上常见椎动脉与交感神经症状合并发生。
椎动脉进入横突孔的位置多见于第6颈椎,亦有个别人从C7、C5或C4颈椎横突孔穿入者。
?第二段:
一般以第6至第2颈椎横突孔之间的椎动脉称为第二段。此段椎动脉较垂直,在各椎平面分出椎间动脉,此分支经椎间孔进入椎管,营养脊髓及被膜。
第二段椎动脉周围有神经丛及静脉丛,其前内方有钩椎关节。该关节错位或骨质增生时易压迫椎动脉使其扭曲、偏斜,造成管腔狭窄或发生痉挛而引起供血障碍。
?第三段:
位于枕下三角内,自第1颈椎横突孔上方穿出,向后绕过环椎上关节突的外侧和后侧,到环椎后弓上面外侧的椎动脉沟内,转向前方,穿过环枕后膜的外缘,沿椎动脉沟进入椎管,贯穿脊膜上行通过枕骨大孔入颅腔。
第三段椎动脉的前方有头侧直肌和环椎侧块,后方有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和头半棘肌。第1颈神经在此段椎动脉与环小椎后弓之间,沿椎动脉沟穿出。
此段椎动脉有肌支和后颅凹脑膜支。基第三段椎动脉迂曲度大,当枕环关节或环枢关节发生错位或邻近肌肉痉挛时,均可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引起动脉痉挛而使血供受阻。
?第四段:
自枕骨大孔向上绕到延髓前内上行,达桥脑下缘时,双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
二、椎动脉第四段发出的分支椎动脉第四段发出如下分支(如上图):
?1、脊髓前动脉
在汇合成基底动脉前,各分出一支在延髓前方下行一段,汇合组成一条脊髓前动脉,供血脊髓前部。
?2、小脑后下动脉
在延髓两侧,左右椎动脉各发出1支,分别进入小脑两侧及延髓外侧。
?3、脊髓后动脉
从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左右各分出一支下行动脉,供血脊髓后部。
?4、内听动脉
又称迷路动脉,有时发自小脑后下动脉,左右各分出一支而汇合成细长迂回的动脉,供血内耳。颈椎病故能影响内耳血循环而出现耳鸣,听力减退。
小结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范围包括脊髓、延髓、小脑、桥脑和大脑枕叶,故颈椎病损害椎动、静脉而引
起缺血时,多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体征可出现水平性眼球震颤,一侧肢体力弱和腱反射亢进等。临床上还可发生中脑病变,如动眼神经受累,引起眼肌麻痹、复视和视物不清等。有些还发生猝倒的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指退行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引起颅内血管血液供应减少,导致颅内供血不足,出现特征性眩晕等相应症状,多在颈椎突然活动后出现。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最典型表现,同时也可能会伴有心慌、出虚汗等表现。
因其中大多系由于椎节及颈部肌群不稳所致,易经非手术疗法治愈或好转,本病预后大多效果良好。症状严重经手术治疗的病例预后亦多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