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该怎么办

关键词:体外反搏;颈动脉;硬化;斑块

什么是颈动脉斑块呢?

颈动脉斑块即属颈动脉粥样硬化,各心脏冠状动脉同属动脉粥样硬化高发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

颈动脉斑块危险么?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主要在于不稳定斑块,也就是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脱落的斑块。当斑块整块或者部分脱落后就成了血流中的栓子,随血流到达大脑堵塞远端脑动脉,导致栓塞事件。根据堵塞血管的大小及堵塞的时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小血管堵塞症状较轻或者无症状,大血管堵塞会导致突发的偏瘫、失语等症状,甚至卒中死亡。

体外反搏可干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有科学家采用彩色超声波检测颈动脉血管壁状态及损伤的程度,观察两组患者,体外反搏治疗组例,反搏治疗时间1-9年(治疗组),未体外反搏治疗组68例(未治疗组)。结果:反搏组血管壁异常15.2%,斑块形成占11.5%,但反搏治疗2年以上,大于次,斑块形成占4.2%。未反搏组血管异常为63.2%其中斑块形成占51.5%。体外反搏不仅可以改善各脏器血供;同时长期体外反搏,可以干预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

 体外反搏到底是如何做到干预治疗的呢?

(1)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反搏在心脏舒张期进行加压,使主动脉根部舒张压明显增高并超过收缩压,由于主动脉根部压力上升舒张期主动脉弓上三支动脉,右头臂干,左锁骨下,左颈总动脉压力同时升高,因此对颈内、颈总、颈外进行两次血液搏动,在心脏收缩时并快速放气,被压血管壁瞬间放松,血管内产生一个负压,血管外周阻力迅速下降,同时心排量增加,心肌耗氧量下降,血压和动脉血流呈脉动性的增加,这一点明显干预血管内活性物质在血管壁的沉定。

(2)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体外反搏由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在反搏两周后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以及血流方程K值均有不同成度的下降;其中以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变率下降极为显著,黏度改变表明血小板聚集性变化,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文章表明,反搏改善TxB2和6-KP的失衡,防止减少血栓形成,体外反搏时能检测到的一氧化碳(NO)、前列腺素(PG12)等扩血管物质增加,同时改善血浆内皮细胞功能减轻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

(3)动脉切应力的改变,在病理学的研究证明,正常生理动脉血流切应力(15m/cm2)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排列成棱形。其长轴与血流方向一致,动脉粥样硬化好发动脉分支开口处及动脉弯曲处,这些好发部位正是血流由稳定层流变为涡流、振荡流,甚至停滞之处,其血流剪切应力一般在4dm/cm2,不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剪切应力通常大于12dyn/cm2,使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中血液流速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切应力增加,释放一氧化碳和前列腺素,使血管平滑肌放松,在脉动机制作用下,体外反搏不仅使平均血压轻微升高,而目使血压和血流脉动频率和脉动幅度增加,这类似于体育活动,使血管外周助力下降,血液的脉动性可以减少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黏附,以及血小板间的黏附,上述3种机制对于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起着正常的生理作用。研究表明,体外反搏不仅加快血管内血流的速度,而且再一个心动周期产生二次波动,反搏时产生血流波动明显大于心脏射血时的波动,从而改变劲总动脉分叉处流速,由于血液动力学改变,抑制了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和形成。另一方面反搏的作用改变动脉中血液流动的模式,提高了心动周期里血流及壁面切应力的脉动性水平面,改善了内皮细胞的流变学形态分布,同样干预动脉血管硬化。

总结

体外反搏是一种无损伤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科学研究表明每年进行体外反搏治疗连续2年以上,治疗次数大于次,颈总动脉血管壁损伤程度明显减少,甚至反搏持续5年以上颈总动脉血管壁几乎无明显损伤。所以如果检查出来有颈动脉斑块,那提早进行干预,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病症轻微可以到达痊愈的效果。

另一个公众







































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吗
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jbjj/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