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目前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脑血管病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监测心血管疾病的趋势和决定因素研究(MONICA)前瞻性研究(调查人群涵盖我国16个省市约万人)和年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协作组回顾性研究(研究人群涵盖我国的29个省市万人),脑卒中病死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20%、占农村死亡人数的19%;全年龄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0万,平均年龄标化患病率为3/,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80%。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所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引起的脑动脉栓塞和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丰要病因之一。据国内外报道,20%~3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直接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狭窄。因此,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发展即脑梗死的发生;其二是解除颈动脉狭窄所引起的一系列脑缺血症状。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大动脉炎(takayasuarteritis)及纤维肌肉结构不良(fibromusculardysplasia)等;其他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约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在我国中青年患者中,大动脉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病因。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可以产生附壁血栓和微栓子脱落;斑块内出血、纤维化和钙化引起狭窄进行性加重;血管壁溃疡、夹层及动脉瘤形成产生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颈动脉狭窄、闭塞及脑组织的缺血和梗死。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CEA曾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标准方法。介入治疗包括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arterstenting,CAS)和颈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CAS由于其微创和适应证广,近年来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但CAS能否取代CEA成为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法,临床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为严格CAS的适应证、规范操作技术、减少术中和围手术期并发症,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特召集业内专家暂制定此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参考。此共识是根据专家的临床经验和参考相关文献制定的,缺乏我国自己经过严格科研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学组将以此为基础,进行多中心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完善的操作指南。









































北京有那家医院治白癜风
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jbjj/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