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ICAS)的支架植入一直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虽然基于Wingspan支架的临床研究结果并不理想,但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ICAS人群,介入治疗仍不可或缺。为解决该问题,国内外对FDA标示外(Off-Label)支架应用于ICAS的探索从未间断,如Enterprise,Solitaire,Neuroform和一些球扩支架等。虽然目前已有NeuroformEZ支架应用于ICAS的研究,但公开发表的病例数量尚较少(3项研究,14例患者)。医院王君教授团队从年11月-年1月共对45例ICAS患者应用了NeuroformEZ支架,FrontiersinNeurology杂志(sectionEndovascularandInterventionalNeurology)于10月10日发表了该项研究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项目共纳入45例病人,技术成功率为%,狭窄率由术前的86.5±8.7%降至术后的23.7±18.1%,30天内并发症发生率为2.2%,在平均7.3月的随访期内未观察到再狭窄。
文章基于对不同支架物理特性的分析,考虑该研究并发症较前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选择了适宜的NeuroformEZ支架,从而降低了“雪犁”效应造成的穿支闭塞。通过对入选病例的统计分析,文中初步提出了适宜应用NeuroformEZ支架治疗的ICAS病变特点:(1)路径迂曲,预计低柔顺性支架难以到达;(2)部分直径小于2mm的纤细血管;(3)血管末端或近分叉病变;(4)富含穿支段病变。在综合考虑支架的物理特性与病变特点的基础上,也给出了一些器材选择和操作的建议,如球囊选择至少为靶血管直径的80%、支架选择直径超过靶血管直径0.5-1.0mm、支架释放充分预留导丝着陆区等。
虽然该项目目前为国际公开发表纳入病例数最多的NeuroformEZ支架治疗ICAS研究,但仍有不足和较大的后续研究空间,主要体现在:(1)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尚需更多多中心数据验证;(2)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后续前瞻性研究势在必行;(3)ICAS的介入治疗个体化非常重要,Wingspan支架仍是临床治疗ICAS的主流选择。但对于穿支事件发生率较高和狭窄严重、Wingspan植入难度较大的病变,多样化的治疗策略是值得探索和总结的。
专家简介:
王君
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本科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曾国家公派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医学院和南卡罗莱纳州立医学院作访问学者,长期学习神经介入技术。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缺血专业组副组长,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介入专科医师分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担任《中国脑血管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多个杂志的编委、审稿专家。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基金项目,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译神经介入专业著作1部。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原文内容
医维讯|n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