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以及高负担已成为影响国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被普遍认为与脑卒中有密切关系。颈动脉常规超声可观察斑块的位置、形态及大小,超声造影不仅可明确常规超声对斑块形态学的判断,还可显示斑块内部的新生血管,并通过新生血管的显示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分级。本研究旨在探讨常规颈动脉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颈动脉低回声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7月至年6月在本院行颈动脉超声造影的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入组标准为: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包括低回声斑块及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斑块)最大厚度≥2mm,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脑血管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无脑出血性疾病、心源性脑梗死和低血压性脑梗死,排除意识不清不能配合者、心功能不全者、心律失常者及SonoVue使用禁忌证者,共65例,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5±7.6)岁,其中单侧脑梗死48例,双侧脑梗死17例。选取同期在本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2mm,且行颈动脉超声造影的非脑梗死的患者为对照组,共55例,男性38例,女性17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4±6.5)岁。2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仪器和方法
应用GELogiqE9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15MHz,造影剂为Bracco公司的SonoVue,活性成分为六氟化硫,以0.9%氯化钠溶液5ml稀释。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扫查,检查双侧颈动脉全程纵切、横切扫查,清晰显示斑块回声存贮图像并记录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回声特征,斑块厚度以横切面为测量标准切面。选取厚度≥2mm的低回声斑块或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同侧多发斑块则选取较大的斑块进行造影检查。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造影前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确定目标斑块后,取长轴切面,嘱患者平稳呼吸,探头保持稳定,进入造影模式,经患者肘正中静脉快速团注SonoVue造影剂悬浊液1.5ml,5ml0.9%氯化钠溶液冲管,观察斑块内造影剂强化与消退2~3min,同一患者需要检查双侧颈动脉斑块时,两次超声造影时间必须间隔15min以上。
颈动脉超声造影分级方法:将颈动脉斑块纵切面分为基底部、近心端肩部、远心端肩部和顶部四个区域,超声造影检查中有1个区域出现造影剂灌注的为Ⅰ级,有2个区域出现造影剂灌注的为Ⅱ级,有3个区域出现造影剂灌注的为Ⅲ级;有4个区域均出现造影剂灌注的为Ⅳ级。
2结果
2组共检出个颈动脉斑块,其中双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34个,单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侧颈动脉斑块48个,单侧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侧颈动脉斑块35个;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67个(其中双侧颈动脉斑块24个、单侧43个)。双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单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侧颈动脉斑块与非脑梗死侧颈动脉斑块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以低回声斑块厚度≥2.5mm、超声造影分级>Ⅱ级预测脑梗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92%、77.27%。
3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以及来自环境、精神压力、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中老年人罹患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据统计,每年大约有多万人死于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自身及家庭以及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作好早期预防,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有效预测脑梗死的复发,已成为临床多学科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