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命推动学科不断发展
年,格林特茨格(Gruntzig)医生在瑞士完成世界上第一例PTCA,开创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纪元。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虽起步艰难,但发展迅速。整体来看,PCI发展经历了PTCA时代、金属裸支架时代、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及完全生物可吸收支架时代。(一)PTCA时代PTCA早期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困难重重。一方面介入器械完全依赖进口,治疗费用高昂;另一方面,术中或术后早期血管急性闭塞和术后再狭窄等问题使PTCA的推广受到限制。-年全国首次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注册登记资料分析显示,共有51家医院完成例PTCA(例资料完整),总体实施例数远不能满足冠心病患者的需求,且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二)金属裸支架时代金属裸支架的应用成为PCI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金属裸支架解决了PTCA导致的血管急性闭塞的问题,虽然远期再狭窄风险仍达到30%~50%,但是手术风险大为降低,手术适应证扩大,使更多冠心病患者受益,介入手术也不再依赖心外科的保障,冠脉介入治疗得到迅速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展了冠脉金属裸支架植入术,至90年代中后期,支架植入术在我国各地迅速得以发展,成为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年全国第3次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注册登记资料分析显示,年全国完成例冠脉介入治疗,80.6%的病变植入了支架,支架植入成功率达99.0%。(三)药物洗脱支架时代由于裸支架金属异物在血管内的存在,新生内膜增生反应依然存在。因此,金属裸支架6个月内再狭窄发生率虽较PTCA明显降低,但仍高达15%~30%。在此背景下,药物洗脱支架应运而生。中国在药物洗脱支架应用领域几乎与国际同步。随着年11月美国Cyphr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和年2月TAXUS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在中国上市,平均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降低至10%以下。尽管晚期或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曾令人担忧,但经过改进后,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均有提高。同时,我国自主研发的多种新型药物洗脱支架(例如Firhawk支架、BuMA支架、Excl支架、Tivoli支架等),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了医疗费用。目前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占全国同类医疗器械份额的70%以上,彰显了我国医学科技和器械研发的发展与进步。(四)完全生物可吸收支架时代金属支架的永久存在会导致炎症反应、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小梁断裂等风险,还可能影响血管正常舒缩功能等。因而,完全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成为心脏介入医生所追求的下一个目标,也被认为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中国BRS研发紧跟国际前沿。在年国外BRS退市的背景下,国产生物可吸收支架NoVas于年2月正式获批在临床使用,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同类上市产品。另外,中国自主研发的Xinsorb、Firsorb、新型铁基生物可吸收支架等也正在积极探索中。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PCI规范化成绩斐然,目前是唯一一个在国家政府层面对介入技术进行管理和规范化的国家。培训、准入和质控3项制度为我国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原创登上世界舞台
近年来,中国心血管医生多次受邀在国际大会介绍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新技术、新器械的介入手术转播。中国原创、中国力量获得越来越多国际同行的认可,为世界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国学者在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以及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等治疗技术的探讨和推广,以及普及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在各种评分系统对病例选择及预测预后的指导价值,冠脉影像学对PCI的指导价值等研究领域,也有不少创新性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发明的双对吻挤压支架技术(简称DK-Crush技术),通过两次对吻,使最终对吻扩张的成功率从70%提高到接近%。系列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已经证实DK-Crush对于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和复杂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DK-Crush术式也被年欧洲指南推荐。穿刺路径的优化我国走在国际前列。与传统经股动脉穿刺途径比较,经桡动脉穿刺途经可使患者不需卧床,恢复更快,对股动脉或髂动脉狭窄、闭塞、过度迂曲或穿刺失败的患者尤为适宜。目前我国经桡动脉PCI已达90.51%,彰显中国PCI技术的进步与优势。在介入器械方面,除了引进国外技术和产品,我国自主研发的介入器械起点较高,许多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局部的创新,可降解涂层、无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和应用,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小结30余年来,我国PCI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而今已跻身于心脏介入治疗大国、强国的行列,贯穿始终不变的因素是中国心血管介入医生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精神。当下心血管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期待在全国心血管同道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的拐点早日到来。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推荐阅读▼70年,我国心血管领域发展成就与展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