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动脉是从心脏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动脉在行径中不断分支,愈分愈细,小动脉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平滑肌较发达,弹力纤维较多,管腔断面呈圆形,具有收缩性和一定的弹性,运送的是含氧量高的血液。动脉硬化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其自然病程很长,从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到临床症状出现,要经历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
提起动脉硬化,我们常想到的是血管里形成粥样斑块引起狭窄。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回事吗?严格地说,动脉硬化是一个更大的概念,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改变是心脑等器官的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
第二、小动脉硬化。主要发生在高血压患者的小动脉血管,管腔会狭窄,一般无局部斑块,肾脏和眼底血管最常发生病变。
第三、动脉中层硬化。这类疾病常累及中型动脉,如四肢动脉,尤其是下肢。血管中层有大量的钙沉积,管腔虽有狭窄,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合并粥样硬化时,血管可发生闭塞。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但全身各处动脉的硬化程度和影响是不一样的,对健康的影响也不相同。人体全身有三处最危险的动脉硬化区。一是心脏动脉硬化,二是脑组织的动脉硬化,三是颈动脉硬化。颈动脉硬化的危害不亚于心、脑部的动脉硬化。颈动脉血液直接供应脑组织和五官等重要器官。当颈动脉硬化时,如同两只手掐住了颈部,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患者感到头晕、目眩、思维能力明显下降。时间长了会导致脑萎缩。若颈动脉硬化斑块脱落,会阻塞动脉血管,造成失明、偏瘫,甚至危及生命。
动脉硬化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最为重要。它影响大、中动脉,可引起相当严重的后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可引起心绞痛乃至心肌梗死。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供血不足、眩晕、头痛。后期脑萎缩时,可有精神变态、痴呆等;脑动脉内血栓形成或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小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的脑卒中(中风)。可造成意识丧失、偏瘫、失语等严重后果,肾动脉硬化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肠动脉硬化可引起消化不良、便秘、腹泻;下肢动脉硬化可引起间歇跛行,严重时发生肢端缺血坏死。
那么患上动脉硬化应该如何改善症状呢?
1、戒烟是预防动脉硬化的第一道措施,如果一个人不吸烟,或在老年前期戒烟,那么,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就小得多。
2、适当控制总热量
可使体重保持在正常标准范围。超重和肥胖者,应控制好每天的进食量,可结合运动疗法,每月体重减轻0.5~1千克即可。
3、少吃高胆固醇食物
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皮蛋等应尽量少吃,特别是血浆胆固醇升高者,更应严格控制。蛋黄虽然含胆醇较高,但含有卵磷脂,对动脉硬化有防治作用,可以适当食用,但每天不宜超过2个。
4、少吃动物油(猪油)
防治动脉硬化应多吃不饱和脂肪酸,要以植物油为主。因为动物油中主要为饱和脂肪酸,所以应尽量少吃,一般应使动物油和植物油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
5、多食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丰富的食物
多种维生素都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在饮食中可多吃些含维生素和纤维素较丰富的食物。
6、多吃富含钾、碘、铬的食物
目前是认为钾盐可保护心血管,而钠盐会增加心脏负担,因此动脉硬化病人,食物不宜太咸,同时要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蘑菇、豆类(黄豆、绿豆、赤豆、蚕豆)、菠菜、紫菜、莲子、苋菜等。碘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对防治动脉硬化有好处。经常食用含铬较高的食物,如豆类、鸡肉、贝类等,也有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
7、运动
世界卫生组织认定,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每走一步,可推动人体50%的血流动起来,活血化瘀;可挤压人体50%的血管,是简单的“血管体操”;至少可运动50%的肌肉,有助于保持肌肉总量。
有些人平时饮食正常,热爱运动,每年体检血脂都很正常,为什么血管还会“长斑”?斑块不是老年人“专利”,每个人都会有!
血液不停地流动,将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器官,同时也夹杂着人体不需要的东西,最主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种胆固醇会透过血管内膜沉积到内膜下面。“人体内有专跟外来敌人作斗争的巨噬细胞,它判断内皮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是人体需要的,就要把它清除出去,双方发生斗争,两败俱伤,形成了很多残渣,结果越积越多,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斑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出生就存在于体内,可以说从儿童时期开始血管硬化已经开始,不过由于进展缓慢,不容易被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越高,沉积得就越多。虽然是年轻人,如果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特别高,发生动脉硬化的可能性也很大。
血脂正常,不代表与斑块“绝缘”!
在不少人看来,血脂高了易长斑块,只要血脂正常,就可以高枕无忧。是这样吗?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血脂的成分。血脂分为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而总胆固醇主要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组成。引起斑块的罪魁祸首只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主要通过饮食摄取,而胆固醇大多靠体内合成,只有极少数来源饮食。这就是为何有些人很瘦,天天吃素,甘油三酯不高,但胆固醇可能偏高。
血管不好,从头伤到脚!
头:脑梗塞、脑出血。影响认知。
颈:诱发卒中。动脉硬化过程与水管中水锈形成非常类似:最初表现为动脉管壁上出现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一点点增大,最终形成颈动脉狭窄。不仅如此,颈动脉狭窄还是导致脑缺血和脑卒中的“罪魁祸首”。如生活中经常出现头晕、发呆、无力,白天思维不清、昏昏沉沉,晚上失眠等症状,医院做个颈动脉的超声波检查。
胸:动脉夹层。主动脉血管壁有内、中、外三层膜。若内膜出现裂口或溃疡,血液冲击便会沿着这个“缺口”进一步撕扯扩张,导致三层膜分离,形成主动脉夹层。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人、孕妇及有主动脉夹层家族史的人,都是该病高危人群。以上人群若出现“撕心裂肺”的疼痛,且持续时间长,并感觉疼痛延伸到了前胸、后背甚至腹部,应及时就医。
腹:主动脉瘤。提到血管疾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中风、心脏病,但对腹主动脉瘤却很陌生。当主动脉膨胀越来越薄时,血管像一个被撑大的气球,最终形成主动脉瘤。一旦破裂,会使体内大量失血,导致猝死。这个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但若感到腰背部或腹部呈撕裂感、刀割样等胀痛不适,并伴血压异常升高,则须警惕。此外,建议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男性,有高血压、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烟龄10年以上,有外周动脉瘤病史者,尽量每年做一次腹部超声检查。
腿:深静脉血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很危险的静脉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典型症状是下肢肿胀。若深静脉血栓迁移至肺部,会形成有潜在致命威胁的肺栓塞,患者常常会出现胸痛、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司机、IT工作者、教师、售货员等需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风险相对较大。以上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腿部,尤其踝关节和足部有肿胀感、疼痛或压痛、腿部发红、腿部皮肤温度上升、有浅静脉扩张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什么情况下看血管外科?
肢体凉、麻、痛——肢体活动后疼痛也称之为间歇性跛行,即指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的肢体肌肉部位酸胀疼痛,站立休息一会儿可缓解继续行走,再行走一段距离后又重复出现疼痛症状。此外,如果不活动即出现明显疼痛,可能提示疾病发展严重。
肢体肿胀——特别要警惕的是晨起后减轻、下午加重的肢体水肿,或各种突发的肢体肿胀。这种情况很可能是静脉血栓。
肢体或足趾破溃——患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的老人,因为意外受伤出现肢体或足趾破溃,经过1~2周也无法愈合,有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或糖尿病足的表现,要及时到血管外科就医。
脉搏减弱、消失——健康人可在腕部或脚面触及明显的动脉搏动,如果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有动脉狭窄或堵塞。
搏动性肿物——如果在颈部、肢体或腹部摸到搏动性肿物,且搏动频率与心跳相近,提示可能存在动脉瘤,要及时治疗,如果破裂会危及生命。
有血管斑块——体检通过超声检查发现有血管斑块要及时治疗。斑块如果脱落可能造成器官梗塞。
小中风与中风——突发眼睛视物不清、上肢或下肢活动障碍、失语、口角歪斜等症状,可自行恢复,称为小中风,但这往往是中风——脑梗死的前兆和危险信号。要及时看血管外科,以排除颈动脉、椎动脉或脑血管病变。
静脉曲张——肢体出现青筋暴露,甚至瘙痒、发黑、破溃、静脉炎症等。
静脉血栓——超声检查发现肢体静脉血栓要及时就诊血管外科,以免血栓脱落顺血流至肺动脉,出现致命的肺栓塞。
有些疾病听着像血管外科的范畴,其实不然。
特殊部位血管瘤、免疫性血管炎。当然有些血管炎如大动脉炎累及大血管,需手术治疗时仍应就诊于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治疗哪些疾病?
血管外科治疗的主要疾病范围包括:颈部、胸部、腹部、髂盆腔及四肢血管的病变,也就是除颅内脑血管和心血管之外的全身所有的血管疾病。
一、动脉疾病
1.动脉扩张性疾病:胸主动脉瘤、腹主(髂)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等。
2.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如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髂动脉、上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糖尿病足、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肾动脉狭窄或闭塞等。
3.动脉炎症性疾病: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4.动脉栓塞性疾病:周围动脉栓塞如: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髂动脉、上下肢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
二、静脉疾病
1.静脉返流性疾病:大(小)隐静脉曲张、下肢交通支静脉返流,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2.静脉阻塞性疾病:血栓性浅静脉炎,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布-加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肺栓塞),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三、动静脉疾病及其他一些血管病
刘辉
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分会天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填补天津市空白1项。
擅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浅静脉曲张、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等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