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分三段,前间后,颈六入,如高位,为异常,管腔径,三以上,低于二,为不良,如扭曲,可致晕,窄部位,多起始,流速高,过百七,椎间窄,很少见,颅内窄,阻力高,流速低,低三十。
椎动脉(VA)在前斜角肌内侧起自锁骨下动脉,,向上穿越第6~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汇合成基底动脉。颈部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分为三段。第一段:椎前段由锁骨下动脉→第6颈椎横突水平;第二段:椎间段穿过第6~1颈椎横突孔之间;第三段:椎后段1颈椎横突水平以上,通过枕骨大孔进入颅内汇合为基底动脉。
约95%的椎动脉于第六颈椎水平进入横突孔。约5%进入横突孔位置异常,可于第5/4/3颈椎进入横突孔。此变异对供血影响不大。
椎动脉正常管径在3.0~4.5mm之间,2.0~2.5mm属内径偏窄,小于2.0mm称为椎动脉发育不良。超声表现为椎动脉全程均匀变细,内径小于2.0mm,内壁光滑,血流速正常,阻力指数可稍高。对侧可代偿性增宽。
椎动脉扭曲多见于老年人,扭曲的椎动脉会引起一定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眩晕等症状。椎动脉扭曲的原因可能为血管的退行性病变,此外颈椎的不稳定、发育异常、钩椎关节增生也是造成椎动脉扭曲的原因。超声表现:椎动脉走形不在一条直线上,出现局部弯曲,呈S、C形或波浪形,彩色血流呈弯曲状,转折处可呈五彩镶嵌血流。诊断注意:1、二维超声只能显示矢状面的扭曲,会遗漏其他平面的扭曲。2、椎前段通常会呈轻微的S形。
椎动脉狭窄大约90%发生于椎动脉起始部,超声表现为椎动脉起始部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造成管腔狭窄,狭窄处血流变性,呈五彩镶嵌状,狭窄较轻者血流速轻度增快或正常,远端血流速度及频谱无明显改变,狭窄较重者血流速增快,呈湍流状态,远端呈小慢波。
狭窄程度划分,由于椎动脉起始部位置深在,大多只能取得长轴切面,因此根据形态学划分比较困难,一般根据血流的改变进行区分。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评价标准
狭窄程度PSV(cm/s)EDV(cm/s)PSV起始部/椎间段
<50%<<34<2.5
50%~69%~~.5~4.1
70%~99%>>60>4.1
极少数椎间段可出现斑块形成,造成椎动脉椎间段狭窄。
颅内段狭窄一般依据TCD或其他检查,但颅内段狭窄,颅外段血流频谱可表现为低速尖峰型,PSV小于30cm/s,舒张期出现少许低速反向血流或无血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