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凌晨3时左右,“春雨医生”创始人、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开拓者张锐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4岁。10月7日凌晨4时左右,山西科技报副总编辑张建伟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6岁……“黄金周”长假后期,两起猝死事件在朋友圈刷了屏。正当盛年,生命戛然而止,令人唏嘘之余,也引发讨论:为何猝死事件多发于睡梦中,多伤于中年人?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吗?
“黎明前的黑暗”
“猝死”这个词近些年频频进入公众视野。今年6月,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下班途中在地铁站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身亡,年仅34岁。事件还引发是否该在地铁、机场等公共交通场所大规模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大讨论。
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发生猝死事件超过万。医院心内科主任李桂明教授介绍,“猝死总体发病率变化不大,但确实有年轻化的趋势。”
猝死之所以让人感觉害怕,是因为大多数猝死者没有心脏病史,属于意想不到的死亡。在老百姓看来,就是“好端端一个人,说没就没了”。李桂明教授指出,猝死分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90%以上的猝死都是心源性猝死。猝死的发生也并非全无征兆,回顾性调查会发现,大多心源性猝死是因为冠心病导致的心肌梗塞、恶性心率失常等。
医院急诊科主治医生、知名鍗楁槍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界殑涓撶鍖婚櫌涓婃捣娌荤枟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㈠摢瀹跺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