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影像案例28青年MCA症状性狭

广西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临床资料PART/01

男,30岁。

入院时间:-6-18。

主诉:左上肢无力7天。

外院MRI:右侧半球多发急性梗死。

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左上肢远端肌力5级-,左上肢痛触觉较右侧减退。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影像评估PART/02-6-22MRI△DWI和FLAIR:右侧半球皮质分水岭多发急性小梗死灶。△颅脑3D-TOF-MRA: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远端分叉部血流信号缺失(橙箭),但远侧分支显影良好,提示局部管腔严重狭窄。-6-24多模式CT△颅脑CTA: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远端分叉部狭窄(橙箭)。△脑CTP:双侧半球血流灌注基本对称。-6-27管壁高分辨MRI△管壁高分辨MRI之T2WI和T1WI平扫+增强(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段血管断面扫描):狭窄处局部管壁偏心增厚(橙箭),呈典型粥样硬化斑块表现(T2WI可见临近管腔的条带样高信号纤维帽,及其下方的低信号坏死核),T1呈等低信号,并纤维帽显著强化。-6-29DSA△DSA: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远端分叉部狭窄(橙箭),造影剂充盈浅淡,上干开口部管腔狭窄严重。临床诊断PART/03

1、脑梗死(右侧半球皮质分水岭区);

2、右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3、高脂血症;

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病情分析PART/04此患者住院期间经充分评估,未发现除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以外的其他潜在脑卒中原因。管壁MRI于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处检测到典型粥样硬化斑块征象,故脑卒中原因判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MRI显示梗死灶位于右侧半球皮质分水岭区,脑卒中机制考虑是动脉-动脉栓塞。管壁高分辨MRI还显示斑块纤维帽强化,这是不稳定斑块征象。治疗PART/、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毫克/日+氯吡格雷75毫克/日),预防血栓事件,并三个月后停用氯吡格雷;2、阿托伐他汀40毫克/日(三个月后根据血脂达标情况调整剂量),稳定斑块;3、叶酸4、维生素B12。治疗后复查MRIPART/06

-11-15

△颅脑3D-TOF-MRA: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远端分叉部狭窄较前明显缓解,仅见轻度管腔狭窄(黄箭)。

△管壁高分辨MRI之T2WI和T1WI平扫+增强(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段血管断面扫描):狭窄处局部管壁仍可见斑块偏心增厚(黄箭),但T2上纤维帽信号较前降低,T1增强扫描未见斑块强化(提示斑块趋于稳定)。

简要评析PART/07

1、在此青年卒中患者,管壁高分辨MRI在明确卒中病因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因在狭窄部位检测到典型粥样硬化斑块征象,即T2WI上显示临近管腔的条带状高信号纤维帽,及其下方的低信号坏死核;再结合有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两个危险因素,并排除其他潜在脑卒中原因,从而脑卒中病因最终考虑是右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2、明确病因诊断后,即予以双抗、他汀等针对性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发病约5个月后复查MRA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较前明显缓解;管壁高分辨MRI的复查结果显示,T2WI上纤维帽信号强度较前较低,且强化消失。以上表明,经治疗后,斑块部分逆转,体积缩小,故管腔狭窄改善;另外,纤维帽强化消失,斑块趋于稳定。

3、如果是在过去传统评估条件下,此患者要么诊断为病因不明,要么误诊为血管炎或夹层。因为,以前通常认为粥样硬化是一中老年疾病,传统观念很难接受如此年青的颅内粥样硬化狭窄诊断。然而,近十年来出现的“多对比序列颅内管壁MRI”技术已大大促进了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病因诊断的效率;研究发现,粥样硬化是青年颅内动脉狭窄的最常见原因,约占一半左右。笔者实践中,遇到过数例通过管壁高分辨MRI诊断的小于30岁的早发型颅内粥样硬化狭窄患者。

4、本病例管壁高分辨MRI评估的意义在于:首先明确诊断此青年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性质是粥样硬化斑块;其次,避免了误诊为血管炎或夹层,也避免了试验性激素抗炎性的可能性(以前临床经常实施此类治疗,然而激素有潜在的副作用);诊断明确后,予强化抗粥样硬化治疗,即基于精准诊断的针对性治疗;治疗后复查MRA显示斑块逆转,管腔狭窄明显改善,表明治疗有效,且管壁MRI复查结果进一步提示斑块已趋于稳定,卒中复发风险小,直接增强了医患信心。

5、综上所述,对青年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病变实施管壁高分辨MRI评估是十分必要的,有益于明确病因诊断,并予针对性治疗。这项技术并不难,现有的3.0T磁共振均可实现颅内动脉二维管壁高分辨MRI扫描;但需要指出的是,为达到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目的,还需达到以下要求:扫描方向是垂直于血管长轴的断面扫描,层厚一般为2mm,层内分辨率为0.5×0.5mm,扫描序列包括T2WI和T1WI平扫+增强(以上标准源自北美颅内管壁高分辨MRI专家共识)。

原创作者:陈红兵

编辑:黄欣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hlcs/11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