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症状颈动脉疾病患者中,符合高危生理标准患者CEA术后的真实世界结果显示,术后30天卒中或死亡风险显著高于3%的手术阈值。
——摘自文章章节
背景和目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在预防卒中复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VS)最新指南建议,患者预期寿命3至5年,无症状患者狭窄60%且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风险≤3%,症状性患者狭窄50%且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风险≤6%,首选CEA干预,而对于具有高危解剖或生理特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应选择CAS替代治疗。然而在临床中许多具有高危解剖或生理特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仍然接受了CEA治疗,那么其疗效究竟如何?目前关于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CEA术后的疗效报道尚存争议,该研究为了进一步明确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CEA术后真实世界结果,从美国外科学院国家外科质量改进计划(ACSNSQIP)中选取病例,依据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提供的解剖或生理高危患者识别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年至年间在ACSNSQIP数据库中接受CEA治疗的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对具有高危解剖或生理特征的患者通过预先定义的变量进行识别,并与正常风险患者进行比较,同时按症状对患者进行分层,并对亚组进行比较。主要的终点事件为术后30天内卒中或死亡。研究结果
共例接受CEA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包括(60%)例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5.0%)例患者符合高危生理标准,(11%)例患者符合高危解剖标准。在所有患者中,与正常风险患者相比,高危生理或解剖患者术后30天内卒中或死亡发生率更高(生理风险,4.6%vs2.3%[P0.];解剖风险,3.6%vs2.3%[P0.])。符合高危生理或解剖标准患者也有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生理风险,3.1%vs1.6%[P.];解剖风险,2.3%vs1.6%[P0.01]),但只有高危解剖患者有较高的颅神经损伤发生率(生理风险,2.4%vs2.5%[P=0.81]);解剖风险,4.3%vs2.5%[P0.])。在无症状患者中,高危生理或解剖患者术后30天内卒中或死亡发生率更高,尤其是高危生理患者(生理风险4.7%vs1.5%[P0.];解剖风险,2.6%vs1.5%[P0.01])。在症状性患者中,高危解剖患者30天内卒中或死亡发生率较高(4.8%vs3.4%;P=0.01),而高危生理患者30天内卒中或死亡发生率与正常风险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vs3.4%;P=0.12)。
图ACSNSQIP中接受CEA治疗的高危生理和解剖患者的比例;表1患者基线特征;
表2正常风险患者与高危生理患者术后主要不良事件比较;表3正常风险患者与高危解剖患者术后主要不良事件比较;表4无症状患者中,正常风险患者与高危解剖或生理患者术后主要不良血管事件比较;
表5症状性患者中,正常风险患者与高危解剖或生理患者术后主要不良血管事件比较;研究结论
在无症状颈动脉疾病患者中,符合高危生理标准患者CEA术后的真实世界结果显示,术后30天内卒中或死亡风险显著高于3%的手术阈值。这些结果提示CEA术前需更加谨慎的筛选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以优化手术疗效。一点评述
高危颈动脉狭窄一直是CEA手术治疗的难点,那么对于此类患者我们该如何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是尝试性CEA还是选择CAS呢?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符合高危生理标准的无症状患者CEA术后30天内卒中或死亡风险显著高于3%的手术阈值,其结果表明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CEA手术并非最佳选择,而随着CAS技术的日臻成熟和TCAR技术逐渐兴起以及药物治疗的不断革新,针对不同病变患者我们应该采取个体化治疗,严格依照适应症筛选适合手术患者,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本文由安乾医师审校及组稿牛晓阳博士编译
彩蛋时刻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