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患者白某,男,66岁主诉:右侧口周、舌及右手麻木2月。
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口周,右侧舌及右手麻木,无头痛、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面瘫流涎、言语不利,无肢体抽搐、活动障碍及大小便失禁等不适症状,于解放军第医院就诊,行头颅MRI提示左侧丘脑小梗死灶。给予患者输液、双抗及他汀治疗。患者症状无明显加重及减轻,1月前患者完善弓上CT结果显示左侧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右侧椎动脉V1段狭窄可能。建议患者进一步完善DSA明确。为求进一步诊治,患者于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颈内动脉狭窄(C1,左)”收入我科。
医院行CTA检查,可见左侧颈内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在90%左右,但患者颈内动脉斑块为溃疡型斑块。考虑患者栓塞灶的由来便是溃疡型斑块的碎斑块脱落所致。
考虑患者还是有手术指征的,于是我们在局麻下行DSA+左侧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术中我们可以看到溃疡型斑块的龛影。
我们在8Fguiding到位后,使用NAV6保护伞置于左侧颈内动脉C1段远端。
使用快交换技术,沿保护伞导丝将Viatrac14plus4*30mm球囊送至狭窄处,并进行充分扩张。
撤出球囊后,狭窄处释放了一个Acculink8*40mm支架,并再次使用一枚Viatrac14plus4*30mm球囊进行了复扩。术后造影显示狭窄明显改善。
最后,沿保护伞导丝送入保护伞回收导管,成功回收保护伞。手术结束。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
总结1.对于快速交换时的手法应多加练习,这样可以充分保证手术过程中保护伞不移位,导丝不顶血管壁。
2.作为小白的我,之前对于支架释放与球囊扩张的次序尚存有疑问。此次的体会是,在保护伞到位后,首先进行球囊扩张较为稳妥。这样可以充分将斑块不稳定的部分予以脱落。若首先进行支架的释放,则斑块不稳定的部分容易嵌附在支架表面,增加远期脱落的风险。
3.在保护伞回收的过程中,回收导管头端较为粗大,通过支架时,容易顶住支架造成支架的移位。这时一定要注意手感及显示器,不要硬顶。适当的旋转guiding的方向是个不错的选择。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