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肾脏日人人享有肾脏健康,从ldqu

MAR.

3.12

世界

肾脏日

WorldKidneyDay

人人可享,处处可及------

从预防到诊治,公平获得治疗

年3月12日

北医院西院区

肾脏日的宣传和制定肾脏日的必要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其发病率高,但知晓率尚不足10%,这样就使很多人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发生或提早到来。所以我们要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慢性肾病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其发病机制也十分复杂,但具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应高度警惕。

首先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人和有肾脏病家族史的人更容易的慢性肾脏病。其次,代谢性疾病(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抗菌素等)、慢性泌尿系感染、尿路梗阻、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等)、高蛋白饮食、吸烟、过度饮酒、低出生体重、年龄65岁以上等也易患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如不早期防治,病情将逐渐进展,直至发展到尿毒症,不仅损害患者的健康及劳动能力,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甚至将危机患者生命,同时,也将极大增加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只有做到早期防治,才能大幅度降低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对已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来说,才可能显著延缓肾功能的恶化速度,推迟进入透析的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小透析治疗人群的规模,并为家庭、社会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和费用。因此,慢性肾脏病必须进行早期防治。

减少盐的摄入,饮食宜清淡。平衡膳食,人吃下大量的动植物蛋白质,最后的代谢产物是尿酸和尿素氮等,这些都需要由肾脏负担排除,故暴饮暴食将增加肾脏的负担。

适当多饮水,不憋尿。尿在膀胱里太久很容易繁殖细菌,细菌很可能经由输尿管感染到肾脏,每天充分饮水,随时排尿,肾脏也不易发生结石。

有计划地坚持每天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避免感冒。

当喉部、扁桃体等发生炎症时,需立即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否则链球菌感染易诱发肾脏疾病。

戒烟,饮酒要适量,避免酗酒。

避免滥用药物,多种药物、化学毒物均可导致肾脏损害。如长期大量服用止痛剂,不恰当的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长期过量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等,可缓慢地引起肾功能的损坏。

妇女怀孕前,最好检查有无肾脏病及肾功能情况,如果有相当程度的肾脏疾病时(有时自己都不知道),要与肾脏专科医师研讨可否怀孕,如果盲目怀孕,肾脏病可能很快恶化,引起肾功能不全。

每年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也可同时做肾脏B超检查。了解疾病的家族史。从而对肾脏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针对高危人群,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肥胖、高血脂等),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坚持药物治疗。合理饮食,坚持相对应的低盐、低嘌呤,低脂等饮食。至少每半年一次监测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以便发现早期肾损害。

针对已有早期肾损害的人群,重在延缓慢性肾损害的进展,以期尽最大可能保护受损的肾脏。除以上措施外,还需要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蛋白尿水平:尿蛋白越多,对肾脏的损害越大,应维持尿蛋白每日排泄少于0.5克,或尿蛋白/尿肌酐30mg/g.Cr。

低蛋白饮食:低蛋白饮食具有保护肾功能,减少蛋白尿等作用,通常每日每公斤体重可摄入0.6-0.8克蛋白质,对肾功能严重受损者,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限制应更为严格,但同时必须防止营养不良。

避免或及时纠正慢性肾病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累及肾脏的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肾病、狼疮性肾炎)复发或加重,体内的血容量不足(低血压、脱水、休克等),组织创伤或大出血,严重感染,肾毒性药物或其它理化因素致肾损伤,严重高血压未能及时控制或血压急剧波动,泌尿道梗阻,其他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心衰、肝衰竭、肺衰竭),严重营养不良等。

积极治疗肾功能损害导致的并发症,如纠正肾性贫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高血磷、低血钙)和酸中毒等代谢异常。

一些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误认为病已“痊愈”,或担心长期服用药物有副作用,就自行停药,忽视了维持期的治疗随访的重要性。实际上此时病情仍在慢性迁延,缓慢进展。当再次感觉不适去就诊时,病情的严重程度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殊不知,人体感觉的异常往往要比尿液及血液化验指标的变化晚数月至数年。因此,每一位肾病患者不管病情如何,都应定期复查,以防“不测”。长期随访,认真治疗是保证慢性肾病疗效的关键。

肾脏的常见疾病

痛风及尿酸性肾病

有些人尤其是男性在清晨起床下地时,突然感觉一只脚剧烈的疼痛,仔细观察,发现大脚趾红肿,到医院就诊,检查血尿酸增高,被诊断为“痛风”。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是因为嘌呤代谢障碍,体内尿酸升高所致。发病率男性远远高于女性,有报道女性在有月经的年龄段不发生痛风,但这一论断也不是绝对的。痛风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多为大脚趾,反复发作可形成“痛风石”。

高尿酸对心肾有直接的致病作用。对肾脏可导致尿酸性肾病,一般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可造成尿酸性结石和肾功能不全。近年来,痛风的病人逐渐增加,可能与我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痛风的治疗首先要注意饮食,少吃含嘌呤高的食物,一般认为动物内脏、肉汤、啤酒等嘌呤含量最高,其次包括大部分鱼类、贝类、肉食及禽类,蔬菜以芦笋、菜花、四季豆、菜豆、菠菜、蘑菇、花生等含量较多,而奶、蛋、米及大部分面制品和其他大部分蔬菜嘌呤含量较低。蔬菜、水果多属碱性食品,可以增加体内碱储量,使体液ph值升高,尿液ph值也同时升高。并应多饮水。以避免尿酸结晶析出。在痛风急性期,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消炎止痛药,平时可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如别嘌醇片,和/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丙磺舒、苯溴马隆等药物。

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女性发病率远远高于男性,有文章报道女性一生中不发生泌尿系感染者极少见。泌尿系感染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又可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肾盂肾炎可有发热,寒战,腰痛及尿频尿急等,血白细胞升高,尿中可有红白细胞。

膀胱炎、尿道炎可有尿频尿急,排尿时疼痛,或有发热等,尿中可有红白细胞,血白细胞可有升高。

发生泌尿系感染后应注意积极治疗,不可因为惧怕抗菌素的副作用而拒绝使用,坚持用药,在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后,还要坚持用药一段时间,慢性感染患者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多饮水,每2-3小时排尿一次,不憋尿。

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不吃辛辣油腻的食品。养成大便后用纸,从前向后擦拭的习惯。女性人群在性生活后一定要排尿一次。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不穿不透气和过紧的内裤和外裤。每日用凉开水或淡盐水清洗外阴1-2次,无需添加任何药物。

配合使用中药效果会更好。

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

目前我国成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患病人数约1.6亿)高血压的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仅为6.1%。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引起全身的小动脉硬化,从而导致心、脑、肾、眼等多个器官的损害,严重者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脑梗塞等)、肾小动脉硬化(晚期为尿毒症)及眼底病变(重者失明)等。

高血压肾损伤患者,早期可无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夜尿增多的症状,中晚期阶段则可出现蛋白尿增多、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因此,高血压患者除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以外,还应检查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等项,以早期发现肾损害。

预防高血压肾损害,最重要的是有效控制血压(一般应低

于/80mmHg),以防止或延缓肾损害的发生。应积极改善饮

食习惯,尤其应限制盐的摄入,并积极合理地应用降压药物,如利尿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等。

缺血性肾病

缺血性肾病顾名思义,即为因肾脏供血不足引发的疾病,它可见于血栓、肿瘤等引起肾动脉狭窄,多发生于一侧肾脏,但更多见的是肾动脉硬化,引起肾脏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功能不全。另外,因肾脏缺血,可触发肾脏内有一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压升高,称为肾性高血压。

缺血性肾病发病之初可无任何症状,发现患病时已是肾功能不全的阶段了,所以,定时做身体健康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肾动脉狭窄可用支架的方法,使血管恢复通畅,另外可用溶栓的方法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于肾动脉硬化的患者,必然有全身的动脉硬化,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中风等,则应和全身的其它疾病共同治疗,如降压、降低血脂等。

糖尿病肾病早期发现、早期预防

约20%--40%的糖尿病的患者,可发生糖尿病肾病;1型糖尿病病人肾病的发生率于糖尿病的病程有关,病程20-25年者发生率为40%-50%;2型糖尿病病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为20%-50%左右。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尿常规蛋白多阴性,而尿白蛋白排泄量持续超过正常(达20-μg/min或30-mg/24h);在临床蛋白尿期,尿常规蛋白持续阳性,尿蛋白定量0.5g/24h;如进入中晚期肾衰,则可逐渐出现尿毒症症状。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和尿白蛋白排泄率,尤其是有5年以上的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应每年至少检测2次或2次以上。

预防糖尿病肾病最重要的是有效控制血糖和全血糖化血红蛋白(6.5%以下);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0.8-1.0克/日/公斤,出现蛋白尿后0.8克/日/公斤以下);合并高脂血症者要积极控制血脂;合并高血压者应积极控制血压(/80mmHg以下),可推荐应用ACEIHE和/或ARB。

改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吸烟者应戒烟。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糖尿病患者可以同时还有肾小球肾炎,此时的治疗与糖尿病肾病完全不同。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后,应到肾病专科检查,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预防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药物治疗可使人类受益(主要作用),但也可引起人体多种器官损害,而肾脏则是受损害最为严重的器官之一。药物毒性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和血管炎等。具有肾毒性的药物,主要有氨基糖甙类、二性霉素B、万古霉素、造影剂、重金属(汞、铅等)、某些肿瘤化疗药等,其他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磺胺、头孢菌素类、环孢菌素A类等,有时也可引起肾损害。马兜铃酸类中草药(如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等),也可引起多种肾损害,是引起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马兜铃类药物还可引起肾盂、输尿管或膀胱的恶性肿瘤,在用药过程中也应注意。

因此,临床要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防止滥用药物,尽量选择疗效好,肾毒性小的药物。对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与方法、剂量、疗程,对有药物中毒的临床表现者,要及早发现,及早停用肾毒性药物,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肾脏常见症状的中医观点

水肿

水肿实际上一个症状,就象我们感冒了会发烧、咳嗽一样。水肿可以有眼睑水肿、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和下肢水肿等。引起水肿的原因可以有很多,除去肾脏疾病可以引起水肿外,眼睑水肿可能由眼部疾病引起,而下肢水肿则可能由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引起。此外,肝硬化、心功能不全也可引起水肿,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也可引起水肿。所以我们在遇到水肿时,要仔细分辨,如果自己不能判定时,可请医生诊断,大部分情况需要经过化验检查才能确诊。

中药对治疗水肿有许多方法,如淡渗利水、温阳利水、健脾利水等等,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水肿病人在生活中要注意低盐饮食,少吃辛辣油腻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境。

还有一些情况,如长时间站立、坐火车、打麻将等双腿下垂,或过于肥胖,皮下脂肪过厚,按压时也可见到下肢的凹陷,这些情况不应算做病态。

腰痛

腰痛是我们日常经常遇到的一个症状。中医有一个说法,叫做“腰为肾之府”,确实腰痛经常与肾脏疾病有关,如肾小球肾炎、肾病、泌尿系结石等都可以引起腰痛。但因腰部肌肉扭伤,受风受凉,腰部骨质病变及女性盆腔的炎症等也可以引起腰痛。

中医认为腰痛可以由肾虚引起,也可有风寒、湿热、淤血等引起,所以除补肾外,还应注意相应的辨证施治。

我们在就诊时除请肾科医生诊治外,还应想到是否有骨科、妇科的问题。

血尿

血尿是肾科医生每天都要遇到的情况。说明血尿在临床很常见。血尿中医认为是因为气虚、脾虚、湿热下注引起。实际上血尿引起的原因有很多,泌尿系的原因有肾小球肾炎、膀胱炎、泌尿系肿瘤、结核等,但还可以因为血液病、妇科疾病如老年性阴道炎等,还有可能是因为女性月经期做尿检查。所以我们做尿检查,应该留取中段尿,而且应该避开月经期和感冒发烧后。

因为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血尿,中医药应遵循益气健脾,清利湿热,凉血止血等方法。而西药则应针对发生的原因进行治疗。所以血尿的诊断致关重要,要做相应的检查,而且要在相应的科室就诊。

肾脏的生理和肾脏的检查

了解您的肾

人体有左右两个肾,分别位于腰部脊柱的两旁,肾脏的外形如蚕豆,外部隆起,内缘中间凹陷,每个肾脏约长9-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克。两个肾脏的形态、大小和重量大致相似,左肾较右肾略大。

肾脏的主要结构包括:(1)肾小球,主要完成肾脏的滤过功能,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和毒物;(2)肾小管,重新吸收肾小球滤出的有用物质,局部分泌某些调节因子,排泌某些代谢产物和药物使之清除,调节机体酸碱和水的平衡,(3)集合管和肾盂,尿液排出管路,参与机体水平衡调节。

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生成尿液,维持水的平衡:肾小球就象筛网一样,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体积小的成分,如水、钠、氯、尿素、糖等能通过筛网,经肾小球滤出,流进肾小管内,这些液体叫做原尿。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99%水分被吸收回到体内,营养成分几乎也被全部重新吸收,此时只剩下机体的代谢废物和很少的水分,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有万个肾小球,每天滤出原尿升,形成尿液1.8升左右。当人体内水分过多或过少时,由肾脏对尿液进行调节,保持体内水的平衡。

排出人体的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同时,会产生一些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把这些废物从尿液排出体外,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出现代谢废物在体内蓄积的情况,引起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紊乱。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肾脏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及分泌功能,排出提内多余的水分,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分泌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造血,生成红细胞,肾功能不全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就会引起贫血。

生成活性维生素D:将25(OH)2维生素D3转化为1.25(OH)2维生素D3,调节体内的钙磷代谢,维持骨骼的正常结构与功能,而且还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肾功能不全时,就会引起活性维生素D不足。发生肾性骨病。

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分泌肾素、习惯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等,在血压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慢性肾病时,上述血管活性物质可出现失调,引起血压升高。

激素的降解与活性:肾脏也是多种激素的降解、活性的场所,如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胰高血糖素、降钙素等许多激素,均在肾近端小管细胞降解。当肾功能不全时,这些激素的生物半衰期明显延长,导致体内蓄积,并可引起代谢紊乱。

中医对肾的认识

中医是从功能上对肾进行认识的。中医的“肾”包括了泌尿、生殖及内分泌的部分功能。中医历来对肾都很重视,称为先天之本中医认为肾有阴和阳两面,所以在治疗上要有严格的区分。

中医认为肾脏的功能有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主水

?主纳气

?在志为恐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齿为骨之余

?在窍为耳及二阴

肾虚的主要症状有

?阴虚:潮热盗汗,面红心烦,五心烦热等

?阳虚:畏寒肢冷,精神不振等等

治疗原则是

?阴虚应该养阴: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

?阳虚应该壮阳:代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

?寒盛应该散寒:代表方剂为真武汤

?热盛应该清热:代表方剂为知柏地黄丸

用药还应该注意

?有外邪不应进补

?有湿邪不应进补

肾脏的检查

大多数慢性肾病病人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因此,早期化验检查就显得非常重要,要想做到早期检查,关键就是要坚持每年定期筛查。即使没有症状,一般也要每年筛查一次尿常规、肾功能等,如果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则应每年定期尿常规、肾功能等项目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检查。如果已有某些症状,医院做全面的检查。

尿常规:尿常规是对泌尿系有无病变、病变性质及程度的最简便的检查。其中

蛋白质(Pro):尿蛋白阳性常由肾病导致,但血浆蛋白过多,剧烈运动、发热、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和药物等也可能引起尿蛋白阳性。

葡萄糖(Glu):尿糖阳性提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或糖尿病。血糖正常,尿糖阳性时,称为肾性尿糖,说明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功能异常,并非糖尿病。

红细胞(RBC、Ery):尿红细胞阳性,称为血尿,血尿轻者肉眼不能发现,须经显微镜检查方能确定,称镜下血尿。血尿重者尿液成洗肉水样,称为肉眼血尿。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有时也可见于泌尿系肿瘤、囊肿、畸形或外伤等。

白细胞(WBC、LEU):新鲜中段尿液检查,如有多量白细胞,则常提示有尿路感染,有时也可提示非感染性肾小管间质病变。

其他影响因素:药物和食物可改变尿液颜色几酸碱度,大量饮水后尿液稀释,可影响尿比重及其他项目。女性病人月经期及月经前后2-3天内查尿,可影响尿液结果。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如果发现尿异常红细胞80%,应考虑血尿来自肾小球。

血清肌酐浓度:这是肾功能的一个指标,它可受饮食及肌肉容积的影响。

肌酐清除率:代表肾脏清除血液中肌酐的能力。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正常值0.2克/24小时,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增多,可反映肾小球病变程度。该检查比尿常规尿蛋白检查更为准确,因而能更好的反映病情。但是尿液留取不足24小时,尿中混有异物,当日进食大量蛋白质,会影响检查结果。

尿微量白蛋白:是检查尿中白蛋白的排泄率,正常值为20微克/分钟,或30毫克/24小时。若结果为20-微克/分钟30-毫克/24小时,可确定为微量白蛋白尿。该项检查反映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反复长期尿路感染、药物中毒等患者,应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以便尽早发现疾病造成肾损害。

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了解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为临床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B型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肾脏大小,形态,有无结石、肿瘤、囊肿、肾盂积水、尿路梗阻、先天畸形等。

肾核素检查:肾图和肾动态显象,了解左右肾各自的血流量,肾小球滤过功能,肾脏排泄功能,以及提示有无肾动脉狭窄。

静脉肾盂造影:观察泌尿系统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尿路的病变特点和性质。

肾脏CT和核磁共振成像:CT和核磁共振成像能查出普通X线不能检查出的细小钙化、结石,同时可确定肾脏病变的部位、性质或先天性发育异常,还可以辅助诊断肾肿瘤、肾结核、肾囊肿等,核磁共振成像分辨率更高,对人体损害极轻,这是它的主要优点。

肾穿刺检查:对有蛋白尿和血尿的病人,还应该进行肾组织的穿刺,进行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免疫组化检查,以确定肾脏病变的性质。这项检查对肾脏病的确诊及确定治疗方案和疾病的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供稿:西院区肾病科主任

任可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北医院西院区

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陈庄大街1号

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hlcs/10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