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CDCB药涂球囊最新临

00年1月8日至1月31日,第15届德国莱比锡血管介入治疗大会(LINC)在德国莱比锡顺利召开,非常时期,为了严防严控疫情的传播,减少了各大学术会议的参与交流,但学术无国界,隔离病毒却隔离不了最新技术及前沿学术信息的分享。

波科一直致力于为国内血管外科医师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学术平台,为了更好的聆听LINC之音,特邀全国多地血管外科专家连线为国内同道带来本届LINC会议的最新热点话题和专题。

本期继续为大家带来由医院郭伟教授作为主持,上海交通大医院梁卫教授分享关于DCB药涂球囊最新临床研究进展的精彩解读。

主持人

郭伟教授

医院血管外科全军血管外科中心主任、教授,解放军医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博士生(后)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医疗技术交流学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及生物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促进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科研课题评审专家。

本期分享嘉宾

梁卫教授

医学博士,上海医院南院血管外科执行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上海市闵行区10佳健康卫士,医院第三届十佳青年称号,医院第三届优青,年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百人培养计划”。

梁卫教授本次直播连线梁卫教授主要从药涂球囊安全性,药涂球囊剂量选择以及涂层药物的选择三个方面对本次LINC会中DCB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点击观看精彩解读

首先,梁卫教授对LINC会上最新DCB研究结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其中包括国产药涂球囊AcoArtⅠ临床试验及RANGERIISFA关键性试验等,上述研究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结果。

然而DCB真的完美吗?梁卫教授指出,DCB作为腔内治疗PAD的重要手段,疗效显著,但同样也可能会增加患者远端动脉栓塞及动脉瘤的风险。而导致患者远端动脉栓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涂层药物颗粒的脱落,因此如何有效减少药物颗粒的脱落是解决远端栓塞问题的关键。一项关于药物浓度与远端颗粒脱落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DCB药物浓度与远端颗粒脱落成正比,也就是说DCB药物浓度越高,发生远端栓塞的风险越高。

目前临床上主要有低浓度(Range)、正常浓度(Lutonix)和较高浓度(IN.Pact)三种载药球囊,那么药物浓度的差异是否会影响抗内膜增生的疗效呢?我们从一项动物试验中看到,低、正常、较高浓度的球囊抗内膜增生的疗效并无差异。

那么在临床试验中低浓度与较高浓度药涂球囊的疗效是否也无差异?在本次LINC会议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SabineSteiner教授介绍了低剂量和高剂量紫杉醇球囊的COMPARE-RTC一年期结果。该研究首次对比分析了美敦力IN.PACT球囊(3.5μm/mm)和波科Range球囊(μm/mm)治疗股腘动脉病变的疗效。COMPARE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ComparePilot)入组例患者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了两年的随访,术后1、4月的一期通畅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第二阶段(CompareI)入组例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分别对比两组患者通畅率及安全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综上,低浓度药涂球囊和高浓度药涂球囊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随后,梁卫教授针对涂层药物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涂层药物主要为紫杉醇,但由于越来越多的医师对紫杉醇安全性提出质疑,使得以往被抛弃的雷帕霉素再次走入我们的视野,紫杉醇具有细胞毒作用,易与组织亲和,但安全窗较窄,而雷帕霉素具有细胞抑制作用,拥有较宽的安全窗,但不易在组织内存留。为了验证雷帕霉素的疗效,来自美国MainLineHealth(MLH)的WilliamGray博士在本次LINC会上为介绍了该中心紫杉醇和雷帕霉素药涂球囊疗效对比的最新结果。Gray博士首先对其研发的新型雷帕霉素洗脱球囊SELUTIONSLR?应用于动物实验,对比分析了Lutonix、SELUTIONSLR?、IN.PACT三种载药球囊的疗效,其结果显示SELUTIONSLR?相比其他两种球囊具有更低的药物丢失率和更好的药物转载率。

而后,Gray博士又进行了一项单臂多中心的临床研究(SELUTIONSFAFIMTrial),研究结果显示,患者6、1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8.4%、75.7%,TLR分别为.3%、4.3%。将其主要研究结果与数据库中Ranger、IN.PACT、Lutonix等多种PAX球囊研究结果对比,SELUTIONSLR?的LLL及6个月的TLR均优于其他PAX球囊,然而该比较并不是与其他PAX球囊进行的头对头比较,因此对比结果仅供参考。不过该研究也表明,RAP球囊早期的研究结果较为理想,有望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最后,梁卫教授对本次解读进行了简要总结,第一,DCB可提高靶血管的中长期通畅率;第二,并发症和可能潜在的较高全因死亡率会影响DCB临床疗效。第三,我们需要更好的DCB和更多的临床研究。

?专家讨论在梁卫教授主题分享结论后,郭伟教授组织了连线专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精彩讨论。

▲点击观看精彩讨论

刘晓兵教授:最近的资料显示TASCI、II型轻症患者应用DCB的死亡率可能相对较高,而相关研究表明CLI患者DCB术后的中长期的死亡率较PTA低,这些研究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权衡患者的风险收益比,重症患者或ISR的患者可能从DCB治疗中较轻症患者获益更多,对我们治疗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欣教授:DCB安全性问题的提出,促使我们的涂层球囊技术、药物释放剂量及方式不断得到改进,DCB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期待具有更低细胞毒性的作用,更缓慢的释放,更长效的药物存留的DCB诞生,从而提高患者的手术疗效。郭伟教授:本次LINC会议关于药涂球囊有以下三个热点问题:1.涂层药物的选择:目前临床中涂层药物仍以紫杉醇为主,而雷帕霉素载药球囊的诞生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rkj.com/zzgs/9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