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腹部分区法 九分区法:是由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区域,上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连线,下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两条垂直线通过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左右上腹部(季肋部)、左右侧腹部(腰部)、左右下腹部(髂窝部)以及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共9个区域。
3.腹部视诊内容 腹部视诊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首先,检查者应俯视全腹,然后弯腰侧视,与腹平面同一水平视诊。视诊时应注意观察:腹部的外形、腹式呼吸,有无腹壁静脉曲张、胃肠型、蠕动波、皮疹、色素沉着、手术瘢痕以及腹纹等。 ①视诊腹部外形时,正常情况下前腹壁大致位于肋缘至耻骨联合连线的水平或略低,称为腹部平坦。若高于这一水平称为腹部膨隆,若明显低于这一水平称为腹部凹陷。全腹膨隆主要见于腹腔积气、积液、腹部巨大包块等。局部膨隆主要见于炎性包块、腹壁肿物、肿瘤、疝气、脏器肿大等。腹部凹陷见于消瘦、脱水、恶病质的患者。 ②视诊呼吸运动时,应注意腹式呼吸减弱见于腹膜炎症、腹水、急性腹痛、腹腔内巨大肿物和妊娠者;腹式呼吸消失见于胃肠穿孔、急性腹膜炎或膈肌瘫痪的患者。 ③视诊腹壁静脉时,应注意腹壁静脉一般不可见,但在消瘦、老人或皮肤白皙者可见静脉显露。 门脉高压时:腹壁静脉曲张是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俗称水母头;其血流方向是脐部以上静脉血流方向:由下至上,脐以下静脉血流方向:由上而下 上腔静脉阻塞时上腹壁和胸壁静脉血流方向由上向下; 下腔静脉阻塞时静脉血流方向由下向上。 ④视诊胃肠型和蠕动波时,应注意正常人腹部一般看不到胃、肠道的轮廓和波形。若有明显的表现,主要见于胃肠道梗阻的患者。 ⑤腹围的测量:方法是嘱被检者排尿后,取平卧位,用软尺经脐绕腹部一周,主要用于腹水量的变化。
第二部分——腹部听诊腹部听诊一般原则 腹部听诊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应站立于右侧。 听诊时,应注意遵循:从上到下、从左至右的原则。分别听诊上腹部、脐部、下腹部;然后听诊左上腹、左腹部、左下腹部,最后听诊右上腹、右腹和右下腹部。
肠鸣音听诊 通常在脐周或右下腹进行听诊,一般听诊时间不得少于1分钟;正常情况下肠鸣音为每分钟4~5次。如肠鸣音明显异常,应延长听诊时间。 注意事项 肠鸣音活跃,是指每分钟10次以上,但音调并不响亮,见于急性胃肠炎,服用泻剂或胃肠道大出血的患者; 肠鸣音亢进:是指次数多,且肠鸣音响亮,高亢甚至呈金属调,见于机械性肠梗阻的患者; 肠鸣音减弱:是指次数明显减少,数分钟一次,声音较弱,见于老年性便秘、腹膜炎、低血钾; 肠鸣音消失:是指持续3~5分钟未听到肠鸣音,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的患者。
3.腹部血管杂音的听诊 听诊部位主要在脐周和脐部两侧上方,若出现杂音,主要见于主动脉和肾动脉狭窄的患者。 常见腹部动脉血管听诊部位 腹部动脉血管听诊部位,主要有: ①腹主动脉听诊区:位于两肋弓最低点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汇处;若此处听到喷射性杂音常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的患者。 ②肾动脉听诊区:位于两肋骨最低点连线与两侧腹直肌外缘的交汇处,若此处闻及收缩期杂音,常提示肾动脉狭窄、高血压患者。 ③髂动脉听诊区:位于两髂前上棘连线与两侧腹直肌外缘的交汇处,若此处闻及收缩期杂音,常提示髂动脉狭窄。 ④若脐周或上腹部听到连续性潺潺声,且无收缩期和舒张期性质,为静脉性血管杂音,常见于门静脉高压的患者。
第三部分——腹部叩诊肝脏浊音界叩诊 叩诊前,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肝上界叩诊时,沿右锁骨中线由上向下,逐一肋间进行叩诊,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正常情况下位于第5肋间; 肝下界叩诊时:沿右锁骨中线,由下向上叩诊,当叩诊音由鼓音变为浊音时为肝下界。正常情况下位于右肋弓下缘。 肝脏上下界叩诊后,应用直尺测量上界与下界的距离,正常情况下肝上界至肝下界的垂直距离为9~11cm 注意事项: 肝上界的正常值,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位于第5肋间;右腋中线上位于第7肋间,右肩胛线第10肋间;肝上界至肝下界的间距为9~11cm。
2.移动性浊音叩诊 叩诊前,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叩诊时,先由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当叩诊音由鼓音变为浊音时,叩诊板指不离开腹壁,嘱被检查者右侧卧位,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 如继续向右侧叩诊,发现叩诊音由鼓音转为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位,再次叩诊如变为鼓音,即可确定为移动性浊音阳性。 注意事项: 当腹腔内有较多腹水时,由于重力作用,腹水多聚积在腹腔的低处;当患者平卧时,腹水主要集中在腹部两侧,因此叩诊呈浊音,而含有气体的肠管会漂浮于腹中部,因此叩诊时呈鼓音。 当患者改为侧卧位时,同样是由于重力作用,腹水流向腹腔低处,导致原先叩诊为浊音的区域,会变为鼓音,出现浊音移动的现象。 因此移动性浊音阳性,可提示腹腔存在游离液体,且液体量超过ml。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下列情况易误诊为移动性浊音阳性,应注意鉴别 ①肠梗阻时,肠管内有大量液体潴留,可因患者体位变动,出现移动性浊音,但同时伴有痛、吐、胀、闭的临床表现,以及胃肠型、蠕动波的体征。 ②巨大卵巢囊肿的患者,腹部叩诊时可出现大面积浊音区,但其浊音区位置相对固定,不具备“浊音移动”的特点。另外还可以做尺压试验与之鉴别,当患者仰卧位时,用一直尺轻压腹壁,如为卵巢囊肿,则腹主动脉搏动可经囊肿壁传到硬尺,使硬尺发生搏动;如为腹水,则搏动不能被传导,硬尺无搏动的表现。
3.肋脊角叩击痛检查 肾区(肋脊角)叩击痛检查时被检者采取坐位,医师站于背后用左手掌平放在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由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 注意事项: 正常情况下,肋脊角无叩击痛。叩击痛阳性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肾周围炎的患者。 4.膀胱叩诊 叩诊前,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先视诊耻骨联合上方腹部有无膨隆,以右手自脐部向耻骨联合上方触诊,判断下腹部有无饱满感,然后在腹中线上,自脐部开始,逐渐向耻骨联合上方叩诊,当叩诊音由鼓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膀胱上界。最后再以同样的方法叩诊下腹部的左右两侧,若膀胱充盈时该区叩诊呈圆形浊音区。 注意事项: 膀胱区叩诊的浊音区,常需要与巨大卵巢囊肿的浊音区鉴别,如需鉴别应做“尺压试验” 膀胱叩诊主要目的是检查尿潴留,因此叩诊前应首先触诊下腹部膀胱区; 若膀胱触诊不满意,则再进行叩诊,若膀胱触诊已确诊尿潴留,则无需行膀胱叩诊。
第四部分——腹部触诊腹部浅部触诊方法 腹部触诊前,被检者应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触诊腹部时,检查者全手掌放于左下腹部,让被检者适应片刻,然后自左下腹沿逆时针方向做浅部触诊,动作要轻柔,使腹壁压陷约1cm即可,腹部的触诊主要的目的是感受腹壁紧张度,正常人腹壁有一定的张力,但触之柔软。 腹部深部触诊方法 检查者将右手掌放于被检者左下腹部,然后逐渐加压向深层触摸,力度要使腹壁压陷2cm以上,以此了解被检者深部组织及脏器状况。同时也可将双手重叠以同样的方法做深部触诊。 注意事项: 腹部触诊前应注意修剪指甲,以避免戳伤被检者 若是腹痛病人原则上应先触诊未诉疼痛区域,然后逐渐向疼痛区触诊,以避免给患者造成疼痛错觉。 浅部触诊时手掌要下压腹壁约1cm,其目的是了解腹壁紧张度、压痛、腹壁或浅表肿物等;而深部触诊时要下压腹壁超过2cm,主要目的是了解腹腔深部脏器情况,检查压痛、反跳痛和深部肿物等。 若触诊中发现腹壁有明显的紧张感,触诊不易使腹壁下压,称为腹壁紧张度增加;见于肠胀气、气腹、急性腹膜炎的患者;若触诊中发现腹壁强直硬如板状,称为板状腹,见于急性胃肠穿孔、急性腹膜炎的患者;若触诊腹壁松软似揉面感,见于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的患者。
2.压痛及反跳痛 在做腹部触诊出现压痛时,用示指和中指按压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被检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伴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阳性 注意事项: 正常人腹部触诊时没有疼痛感,压痛多来自于腹壁或腹腔内病变; 反跳痛是腹膜壁层受到炎症累及的征象,腹膜炎时患者可同时出现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称为“腹膜炎三联征”。
3.腹部固定压痛点介绍 ①墨菲氏征 Murphy(墨菲氏征):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右肋下部,拇指放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让被检查者缓慢深吸气,若发炎的胆囊碰到拇指,会出现剧烈疼痛,被检查者表现为突然终止呼吸,表情痛苦,称为Murphy征阳性。 注意事项: 检查墨菲氏征时,检查者的左手拇指放置的位置必须准确,检查者左手拇指应放置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的交界处。 墨菲氏征阳性,主要见于急性胆囊炎的患者;若触诊中能够触及肿大的胆囊,但无明显压痛,称为库瓦西耶征(Courvoisiersign),常见于胰头癌的患者。 Mc-Burney(麦氏点)压痛: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对疑似急性阑尾炎的患者,找到麦氏点后,用示指和中指按压此处,被检者可感到疼痛加重,表情痛苦,若阑尾炎症波及腹膜壁层时,亦可出现反跳痛。
4.肝脏触诊 腹部触诊前,被检者应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单手触诊肝脏时,右手与肋缘平行,放置在脐水平线上,当检查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吸气时手指向上、向前迎接下移的肝缘。如果没有触到肝脏则手指上移,重复上述的动作,直到触到肝脏。前正中线触摸时也以同样方法触诊至肋弓下缘。 双手触诊肝脏时,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法,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侧腰部,拇指张开置于季肋部,并向上抬起,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这样吸气时下移的肝脏就更易碰到右手指,可提高触诊的效率。 注意事项: 肝脏触诊前,应注意右手掌放置位置是在脐水平,手指方向与肋弓下缘平行,触诊中是以示指、中指末端外侧缘进行触诊。 当触诊到肝脏后,应注意其大小、硬度、有无痛感、结节、肿块及震颤等。 勿将腹直肌和肾脏误认为肝脏;手指上抬速度要慢于吸气速度。 若发现肝脏肿大,应测量各经线数值: 1)第一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上界(肝相对浊音界)至下缘之间的距离。 2)第二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肿大的肝下缘距肋弓的距离。 3)第三测量:前正中线上,剑突基底部至肝下缘的距离。正常肝脏:肋下≤lcm,剑突下≤3~5cm,上下径9~11cm. 肝脏弥漫性增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局限性增大:见于肝脓肿、肝囊肿、肝肿瘤。
5.脾脏触诊 腹部触诊前,被检者应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单手触诊时,检查者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右手示指、中指、环指与肋缘垂直,以指腹的桡侧面进行触诊。同时嘱被检查者做深大的腹式呼吸,右手随呼吸运动进行滑动触诊。 双手触诊时,检查者左手放在患者左腰部第9~11肋处,稍用力上抬脾脏,检查者右手从脐部开始,再以同样的方法,触诊至肋缘下,
注意事项: 若触及肿大的脾脏,应测量各经线的数值,主要有: 1)第一测量:又称甲乙线。是在左锁骨中线上测量,肋缘至脾脏下缘之间的距离。 2)第二测量:又称甲丙线。是测量左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之间的距离。 3)第三测量:又称丁戊线。是测量脾脏右缘距前正中线之间的距离。脾脏向右越过前正中线,测量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正常人脾脏不能触及。脾明显肿大时主要记录第二、三测量线的数值。 轻度肿大(肋下<2cm)见于肝炎、伤寒、急性疟疾、粟粒结核、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中度肿大(不过脐且肋下>2cm):见于肝硬化、疟疾后遗症、SLE、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重度肿大(过脐或正中线):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疟疾、黑热病等。
6.腹部包块触诊 腹部包块触诊主要是做腹部的深部触诊和双手触诊 触诊前,被检者应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检查者右手掌从被检者左下腹部开始,做深部滑行触诊,力度要使腹壁压陷2cm以上,然后指端逐渐移向包块,滑动方向应与包块长轴垂直。 注意事项: 若包块不易触及时,可作双手触诊,检查者将左手置于包块后部,并将包块向右手方向推动,再以右手感知包块性质。 容易触及包块后,应注意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硬度、移动度、有无触痛、搏动感等。
7.液波震颤 液波震颤:检查者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贴于腹壁的手掌随叩击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为防止震动波沿腹壁传导出现假阳性,可嘱助手用手掌尺侧缘轻压在脐部再行检查。液波震颤见于大量腹水,腹水量常在~ml以上的患者。
8.振水音 检查时被检查者仰卧,医生以耳凑近上腹部,同时以冲击触诊法震动上腹部,可听到气、液撞击的声音,为振水音。也可用听诊器进行听诊。正常人见于餐后或饮多量液体时。如果清晨空腹或者餐后6~8小时仍有此音提示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常见的考官提问 1.腹部深部触诊时,触及到哪些脏器易误认为腹部包块(或正常人腹部能触到那些脏器)? 答:触诊到腹直肌外缘、第4、5腰椎、骶骨岬、乙状结肠和右肾下极时,易误认为腹部包块。 2.腹膜刺激征包括那些体征及临床意义? 答:包括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板状腹),临床意义提示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 3.门静脉高压患者腹壁静脉曲张时,其静脉血流方向是? 答:脐部以上静脉血流方向:由下至上,脐以下静脉血流方向:由上而下。 呈水母头样。 4.双手深部触诊用于检查腹部哪项内容? 答:可触诊检查肿大的肝脏、脾脏、腹腔内包块以及肾脏。 5.局限在右下腹的压痛、反跳痛,常见于什么疾病? 答:常见于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 6.脾脏触诊时应注意哪些内容? 答:脾脏触诊时应注意其大小,质地,注意测量各经线数值。 7.触诊炎性包块和肿瘤性包块有什么区别? 答:炎性包块常有腹痛和腹肌紧张,不宜推动;肿瘤性包块一般情况下触痛不重,与肝、脾、肾脏有关者可随呼吸移动。 8.肝肿大与肝下垂如何鉴别? 答:主要测量肝上下径,若超过正常值9~11cm为肝肿大,若在正常范围内为肝下垂。 9.一侧肋脊角叩击痛提示什么病症?双侧肋脊角叩击痛考虑什么病症? 答:一侧叩击痛考虑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症;两侧提示肾炎、双侧多囊肾等。 10.男性,27岁,晚餐后感觉上腹不适,3小时后出现右下腹隐痛,遂来院急诊,腹部触诊时应重点注意哪些内容? 答:重点注意腹部有无压痛,右下腹有无反跳痛和肌紧张 11.检查时出现腹膜刺激征具有什么意义? 答:提示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 12.舟状腹见于哪些疾病? 答:见于结核、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13.男性患者,32岁,进油腻食物后右上腹腹痛2天,并向右肩放射,既往有胆石症,该患者腹部触诊可发现的阳性体征是? 答:右上腹局部压痛,墨菲氏征阳性。 14.患者,女,42岁,慢性乙肝病史多年,腹胀、少尿1个月,腹部视诊时可有哪些发现? 答:可有腹部膨隆,腹部静脉曲张、腹式呼吸减弱。 15.Cullen征阳性见于什么疾病? 答:见于重症胰腺炎 16.腹部视诊发现局部条形膨隆常见于哪些疾病? 答:常见于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和巨结肠。 17.某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提示患者持续性出血的腹部体征是? 答:肠鸣音活跃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北京治疗白癜风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