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萍,管仁苹,齐铮琴,等.老年男性透析患者合并多发性大动脉炎一例[J/CD].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4(3):-.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常为多支动脉受累。临床分为活动期和静止期,不同时期治疗原则不同。高血压,主动脉返流和动脉瘤是其主要并发症。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患病率为2.6/百万人[1]。本文报告1例老年男性透析患者合并多发性大动脉炎。
患者男性,78岁。于-10-13至-11-14因发现血清肌酐升高3年,乏力7个月加重半个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前3年患者偶有颜面浮肿,体检发现血清肌酐升高,约μmol/L左右,尿蛋白3+,血白蛋白正常,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口服肾衰宁、百令胶囊治疗,血清肌酐波动于~μmol/L。同时发现血压高,/90mmHg(1mmHg=0.kPa)左右,口服CCB类降压药物治疗。入院前7个月患者出现明显乏力,外院MRA示:腹主动脉形态不规整,管腔粗细不均,近心端膨胀,远段不规则变窄。腹主动脉管壁不均匀增厚,内壁毛糙,部分层面见龛影样表现及内膜翘起局限性夹层形成,左肾动脉近端闭塞,右肾动脉近端开口处不规则狭窄(图1),腹主动脉及肾动脉改变考虑动脉炎或动脉硬化,未重视及进一步诊治;血清肌酐波动于~μmol/L之间,继续行非透析一体化治疗。入院前2个月患者出现气短、不能平卧,血清尿素氮18.9mmol/L,肌酐μmol/L,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但气短未改善,尿量逐渐减少至ml/d,乏力症状持续存在。入院前半个月乏力加重,伴低热、食欲不振,体温波动在37.5~37.8℃,予抗生素治疗,但体温未降,乏力及食欲不振进行性加重,仍轻微活动后气短。患者7个月体重下降约10kg。既往痛风病史17年,吸烟15支/d,戒烟1年,无冠心病、糖尿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左上肢血压/80mmHg,右上肢血压/75mmHg,左下肢血压/85mmHg,右下肢血压/80mmHg,身高cm,体重46kg。神清,精神差,体型消瘦,慢性病容。全身皮肤无皮疹及结节,下肢皮肤干燥脱屑。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0次/min,心音低顿,律齐,心尖部可闻及3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剑突下可闻及3/6级吹风样血管杂音,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6g/L,白细胞7.48×/L,血小板×/L,淋巴细胞0.,中性粒细胞0.。血清肌酐.8μmol/L。红细胞沉降率mm/1h,C-反应蛋白.0mg/L,ANCA阴性,自身抗体阴性。肌钙蛋白正常,心肌酶正常,B型尿钠肽14.49ng/L(正常值ng/L)。双肾超声示:双肾大小分别为:左肾6.2cm×3.3cm×2.7cm,右肾7.8cm×3.9cm×4.0cm,双肾实质变薄,均为1.1cm,实质弥漫性病变(符合慢性肾实质损害表现)。心脏超声示:左心增大,右房饱满,左室壁运动幅度减低,二尖瓣关闭不全(大量反流),主动脉瓣轻-中量反流,三尖瓣少量反流,肺动脉高压(轻-中度),左心功能减低(重度),射血分数27%。腹部动脉超声:腹主动脉上段形态结构失常,局部管腔似瘤样扩张,扩张内径约5cm,长度范围约8.6cm,与正常的腹主动脉管腔相连续,(其上段内径约1.6cm,下段内径1.8cm)扩张段血流紊乱,呈涡流,最高流速为46.5cm/s,另于腹主动脉内可探及多个强回声斑块,大者约5.0cm×1.1cm。考虑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多发硬化斑块形成,肠系膜上下动脉起始段狭窄(轻-中度),腹腔干起始段狭窄(中-重度)(图2)。腹部静脉超声:下腔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流及频谱形态未见异常,肝门静脉未见异常,双肾静脉管腔显示欠清,尚可见血流充盈。
注:左肾动脉近端闭塞,右肾动脉近端开口处不规则狭窄
图1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肾动脉MRA图片
临床诊断:(1)多发性大动脉炎:①左肾动脉闭塞;②右肾动脉狭窄;③肠系膜动脉狭窄;④腹腔干动脉狭窄;⑤腹主动脉瘤。(2)缺血性肾病慢性肾脏病5期:①肾性高血压;②肾性贫血。
诊疗经过:继续血液透析治疗,-10-30给予泼尼松1mg/(kg·d),-11-7体温降至正常,-11-14患者乏力明显好转,食欲改善,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6个月体重增长5kg,可下床活动,无气短,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辅助检查较前明显好转,-5-6血常规:血红蛋白g/L,白细胞4.84×/L,血小板×/L,淋巴细胞0.,中性粒细胞0.,血清肌注:A为腹主动脉瘤;B为腹主动脉硬化斑块形成;C为腹腔干起始段狭窄酐μmol/L,红细胞沉降率10mm/1h。复查心脏超声示:射血分数为44%。
注:A为腹主动脉瘤;B为腹主动脉硬化斑块形成;C为腹腔干起始段狭窄
图2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腹腔动脉彩超图片
讨论根据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标准:(1)发病年龄≤40岁;(2)间歇跛行;(3)一侧或双侧肱动脉脉搏减弱;(4)双上肢收缩压差10mmHg;(5)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区闻及血管杂音;(6)动脉影像学异常。符合3条以上者可以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以往认为多发性大动脉炎30岁前发病约占90%,40岁后较少发病[1]。而动脉粥样硬化常发生在50岁后人群,本患者有多年吸烟史,超声见腹主动脉内多个强回声斑块,考虑其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但患者出现乏力、发热、食欲明显减退,尿毒症及动脉粥样硬化不能解释,是否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合并其他炎性疾病呢?该患者腹部可闻及血管杂音,影像学有多条动脉受累,伴有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邓小虎[2]研究发现,有13.2%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发病年龄40岁,诊断不应拘泥于标准中年龄的限制,因此该老年男性患者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成立。给予强的松治疗,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乏力减轻,食欲明显改善,炎性指标恢复,也支持患者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合并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
约84%多发性大动脉炎病变侵犯2~13支动脉,其中以头臂动脉、肾动脉、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为好发部位,其次为腹腔动脉及髂动脉。本例患者除肾动脉,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受累外,肠系膜下动脉及腹腔干动脉均受累。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肠系膜下动脉及腹腔干动脉的报道很少[3-7],二者同时受累者未见报道。该患者腹部多条动脉受累导致其出现突出的消化道症状和体重下降,使用泼尼松后食欲改善,体重增长。
多发性大动脉炎急性活动期需采用泼尼松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而静止期如出现重要血管狭窄闭塞,影响脏器供血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因此评估疾病的活动性非常重要。目前多以NIH制定的评分标准来判定大动脉炎活动性。具备下列两项以上新近出现或加重的临床表现表明病情活动:(1)全身症状,如发热;(2)红细胞沉降率加快;(3)血管缺血或炎症的特点:如血管杂音;(4)血管造影异常。结合Kong等[8]对中国人群多发性大动脉炎活动度的评估方法,判断该患者肠系膜动脉和腹腔干动脉病变处于活动期,因此给予强的松控制活动病变,获得显著效果。患者同时有肾动脉闭塞及腹主动脉瘤存在,但双肾已缩小,肾动脉闭塞已失去治疗时机,腹主动脉瘤可待患者好转后处理。该病例提醒我们:(1)老年男性亦有患大动脉炎的可能,如能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肾动脉狭窄,或可改善肾脏预后;(2)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时不要轻易否定大动脉炎的诊断。
参考文献(略)
刘维萍,管仁苹,齐铮琴,等.老年男性透析患者合并多发性大动脉炎一例[J/CD].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4(3):-.
治白癜风海口哪家医院好广西白癜风医院